•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如果父爱缺席-电子书下载

生活时尚 2年前 (2022-07-14) 107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壹:父爱缺失的人会是什么样?
需要勇气时总感到恐惧,需要前行时总选择退缩,需要决策时总会 因犹豫误事——逃避、社恐、没主见、自卑、神经质、讨好思维、不敢展现自己……90%的人生短板,都源于父爱缺席!
工作上:容易处不好和领导的关系;
情感上:容易缺乏魅力。女性无法自控地“作”,男性成为“妈宝男”;
生活上:做事没主见,遇事习惯性逃避;
婚育后:容易把父爱缺席的特质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你会成为一个内心没有力量感,且会影响你的下一代。
贰:我们的父爱为何会缺席?
如果你的父亲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经常情绪化,吼你、揍你,甚至挖苦你、挑剔你;
如果父亲对你总是漠不关心,无法沟通;
如果父亲总是跟你母亲吵架,父母之间互相说坏话;
如果母亲太强势,总是嫌弃、看不上父亲……
那么,你心中的父爱能量就会缺失。
叁:如果父爱缺失已成定局,该如何补救?
父爱是力量的起源,但并非力量本身。对成年人来说,真正的心灵支柱是内心的父亲形象,而非现实中的父亲。不管现实中的父亲还在不在身边,只要你能够深刻理解父爱,就可以重新联结父爱。无论一个人原生家庭是好是坏,你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阻止父爱缺席的创伤延续,给予后代选择命运的力量。发掘出属于自己的量,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我们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肆:国内首部深刻解读父爱影响人生模式的书
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解析父爱如何影响人生模式的书,本书是拓荒者。
作者胡慎之自己就是一个父亲,他从父亲的角度谈父爱,感受和体会都深入而自然,在书中分析了父爱缺席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帮助人们重塑内心的支柱,活出完整的自己。
此外,胡慎之20多年的咨询经验和理论积累,让本书干货满满。

作者介绍

胡慎之,两个孩子的父亲,“父亲角色”研究专家,“向日葵爸爸”创始人,幸福家庭平台绅塾创始人。
胡慎之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关系心理学家,中国影响力TOP50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拥有20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曾担任《蔡康永情商课》首席专业顾问、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部分摘录:
父亲角色的空前危机
2015年,网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隐形单亲妈妈”。它说的是许多完整的家庭里,由于爸爸的“不作为”,妈妈犹如离了婚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小孩。
2017年,这个概念升级了,变成了“丧偶式育儿”。这是一个精准而恶毒的描述。毕竟离婚的单亲家庭,父母只是不在一起住了,妈妈还可以平静地生活。“丧偶式育儿”说的则是一个打鸡血的妈妈和一个拖后腿的爸爸。妻子只当丈夫已经死了,自己要是不多打几管鸡血,怎么执掌家庭、管教小孩?
2018年,育儿鄙视链又刷出了新底线,爸爸对家庭的作用变成了“诈尸式育儿”。爸爸死了就死了,妈妈打几管鸡血,一个人也能养好小孩,最可恨的是爸爸死还没死透,跳出来起反作用。
这些扑面而来的怨气,让父亲的角色陷入了稍显尴尬的境地。
爸爸的作用不被妈妈承认,也不被孩子认可,爸爸对家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父亲的角色在这个时代还有存在的空间吗?
包工头?还是建筑企业家?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有一个关于“爸爸的烦恼”的故事。
这个爸爸在男性的世界里是非常成功的。他常常说:“放眼望去,跟我差不多的人里面,我是最棒的一个。”他管理的建筑企业有上万名员工。社会地位也好,经济收入也好,在世俗的眼光中,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成功者,受到各方的尊重。
这个人生赢家来找我时,带着一个很大的烦恼:他的儿子在家里竟然不叫他爸爸。他这个青春期的儿子经常跟他妈说:“哎,那个男人在不在?那个男人不在的时候,我再回来。”
人生赢家在自己儿子的眼里就是“那个男人”。他的男性价值很高,但是他的父性价值却似乎没有发挥出来。所谓的父性价值,指一个男人承担父亲的角色,给孩子陪伴、鼓励和支持的价值。这个人生赢家的父性价值不算高,所以孩子对他比较排斥,这就是他的烦恼。
这里面还有个特别有趣的事,他发现儿子跟他一样,是个倔脾气,两个人待在一起就要吵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我说什么,儿子都要跟我对着干。”他有时候也会反省,是不是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我问这个企业家:“那你是怎么对待儿子的呢?”他说,其实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怎么陪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商场打拼。他的太太就成了全职太太,儿子遇到什么问题,也都是找妈妈去解决。他虽然给这个家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在家里,尤其是在儿子面前,他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像一个被拙劣的导演生硬地安插进这个家里的角色。
这个人生赢家还讲了他父亲的一个故事,他说他父亲没什么本事,十里八乡的人都看不起他的父亲。这个没有尊严的人还经常喝得烂醉,对家庭的贡献几近于零。家里的生计都是靠他妈妈的努力和亲戚的支援。他从小就非常厌弃这个被人看不起的父亲,发誓自己绝对不能成为父亲那个样子。长大以后,他变成了父亲的反面,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他的妈妈遇到了一个那么糟糕的丈夫,一定受了很多苦。作为唯一的儿子,他过早地成长起来,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的样子。
如今,他发现他的儿子非常不认同他。他就感到很恐慌,生怕儿子是不是跟他当年一样,也在心里鄙视他,立志要成为他的反面。
说起儿子究竟是怎么鄙视他的,他说儿子把他叫作“那个男人”。有时候,他带儿子去见建筑行业的圈内人,儿子都是冷笑着说:“那些包工头。”
“我在他眼里可能也是一个包工头吧。”这个男人说,“实际上,无论我让他做任何事,他都是冷笑着和我对着干,所以我很焦虑。我想我跟我儿子的联结一定是出问题了,或者根本没有联结上。我希望儿子能够继承我的事业,但是现在我怀疑不要说子承父业,让儿子尊重、喜欢并接手我的事业,就连建立起正常的父子关系,看起来都特别困难。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我跟我父亲的样子,我们之间的‘根’已经断了。”
男性价值≠父性价值
这个故事大概也是很多陷入存在感危机的爸爸们共同的困惑。
被儿子叫作“那个男人”的建筑企业家,一直在供养自己的家庭,他正常地发挥着男性价值,但是男性价值不等于父性价值。不被子女认可,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身份的重大挑战,也会让爸爸对自己的男性价值产生怀疑。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亲是家庭资源的提供者,家庭资源有可能是物质财富,也有可能是社会地位。为了在社会中获取资源,父亲们往往很忙碌,他们不得不牺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像那位建筑企业家一样,他们的困惑是:“我是爱我的孩子的,但是我真的没有很多时间陪伴他们。”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第一男主角陈老爷自始至终几乎没有露过正脸,但他对全家的影响力可谓无处不在。
有一个中年女性来访者说过一件事,她小时候住在军队大院里,每天傍晚,大人们都要去进行政治学习,这个时候她就跟着小伙伴满院子疯跑。但是只要听到谁大喊一声“×××,你爸来了”,她就马上一溜烟跑回家,拿个小板凳到厨房里跪下来,主动请罚。
一个父亲的影响力跟他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关,但并不都是正相关。
号称“国民老公”的王思聪,其爸爸王健林一度是中国首富。王首富给了儿子一些钱,让儿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儿子表示不想接手他的万达集团,王首富也“深表理解”。再譬如美国总统特朗普,他几任太太的子女如今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作为中国、美国的首富阶层,成功人士陪伴孩子的时间,不会比普通人更多,但他们对子女的影响力却是无可替代的。
世界十大顶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
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对子女的训诫包括:“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他们在事业上发生的事”“帮助孩子培养守时的好习惯”“兄弟姐妹之间要形成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氛围”。
西雅图银行名门世家盖茨家族的家训包括:“父母要帮助孩子开创人脉网络”“接纳别人的缺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等。
《货币战争》中提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包括:“教育子女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坚持不是儿子就不参与经营的原则”。
这些百年显贵家族的家训立意各有不同,不能用简单划一的标准去评判,但他们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让这些训诫,或者说家族的“三观”被传递下去,传授给孩子生存的法则和生存的技能。而家庭或者说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存在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被妈妈赶出家门的爸爸
对当代的爸爸们来说,他们在家里的地位开始边缘化的时间,大概要追溯到“超级妈妈”诞生的年代。
20世纪中叶,因为人口的原因,我国提出了“英雄妈妈”的概念,随之产生的还有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
当我们提出“英雄妈妈”和“妇女能顶半边天”时,“超级妈妈”就出现了。“超级妈妈”既能生养小孩,还能工作赚钱,妇女的社会价值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诚然,工业化的进步使很多体力劳动被机械取代,男女在工作上由体能拉开的差距开始减小。参加到劳动中赚取报酬的女人们开始提出“女性独立”的观点。一个独立的女性不仅有家庭职务、社会职务,还要有“自我价值”。
“超级妈妈”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在一个家庭里,要满足不断膨胀的自我价值,妈妈们就会否定爸爸对家庭的价值,否定小孩自我成长的价值。她们会强调,“我儿子能考上××中学,能拿奥数奖牌,全靠我每周陪他去上课,陪他一起写作业”,“为了养好这个孩子,我自学成才,甚至拿下了幼师资格证”。当这种自恋式的感动成了一种普遍的风尚时,“超级妈妈”们就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的自我价值也攫取到自己的名下,让孩子变成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她们会跟人抱怨自己的丈夫:“他完全帮不上忙。”或者在孩子面前说:“你看你爸,一点儿用都没有。”当一位丈夫被妻子这样指责时,父亲对家庭的意义就已经被孩子的妈妈否定了。男人最害怕的就是听到“你不行”,在做父亲这件事情上也一样。一个女人对她的丈夫说“你没用”“你不行”,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否定。“嫌弃”同时也成了婚姻的第一杀手。她们传递着一种态度:在这个家庭里,你是没有价值的,你的存在只会给家里的其他人增添麻烦。
“超级妈妈”在强调自己无所不能的同时,不断强化了两种意识:一个是否定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另一个是否定孩子的价值。通过这种“双重否定”,“超级妈妈”强化了自己对家庭的价值,强调了自我价值。
遭到否定的父亲角色,最终只能蜕变为家庭中的摆设。这就好比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当一个人提供的价值被认为对团队的发展毫无帮助时,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爸爸在一个家里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自己活下来。”意思是,爸爸首先要让父亲这个角色活下来。
正如开篇所讲的那个故事,在很多家庭里,爸爸变成了一个给钱的家伙,在孩子心里变成了“那个男人”。给钱只是体现了这个男人的男性价值,而不是父性价值。单纯依靠男性价值,父亲这个角色是无法在家里活下来的。被妈妈边缘化的爸爸,被从家里“赶走”的同时,还背负了不负责任的恶名。在成为“超级妈妈”的路上,妈妈们一边驱赶了爸爸,一边感慨自己的悲壮。这就有点儿像一边用保温杯泡枸杞菊花茶,一边继续熬夜玩手机。如果孩子的成长符合大家的期待,妈妈就会把功劳都归到自己的身上。反之,假如孩子有错,妈妈就会说:“我一个人带孩子,你还想怎样?”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让女性参加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工业化大生产与信息时代的来临,让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力差别降低,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个趋势还将加剧。然而,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家庭里,父职和母职1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
相生相克的父职与母职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职和母职是相辅相成的。母职一旦变强,父职就会变弱,如同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道理。古时候讲“夫唱妇随”,重点不是主次关系、权位序列,其核心是父母各自承担不同的家庭功能,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赋予他们不同的能力,最终使子女形成完整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征。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是母职和父职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上的定义来说,女性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及依恋关系。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妈妈是其生命初期最重要的人。现在很多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都会强调自己没有安全感,跟什么人都建立不起和谐的亲密关系。那就是因为早年妈妈疏于对他们的照料。比如说,在婴儿时期,孩子饿了,妈妈没有及时哺育,孩子就会陷入恐惧当中,他可能会想:“我可能已经被抛弃了。”成年后,当伴侣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或者报告行踪时,他们的无意识就像一部电影被按下了播放键,所有关于“可能已经被抛弃”的片段就会开始在心里播放。虽然他们并不能真的“看到”这样的画面,但是来自记忆深层的恐惧却会占据他们的身心。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来源。
知名作家郭敬明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条消息发出去,假如伴侣3分钟都没有回复,他就觉得难以忍耐,虽然他也知道对方也许是在洗澡、在过隧道,却无法遏制自己产生这样那样不好的感觉。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感跟金钱、职业、性别关系不大,安全感是妈妈在生命之初赋予孩子的一件礼物,如果孩子缺失了这件礼物,在其一生中就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父职包括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传道,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价值观。以前我们常说“子承父业”,孩子继承的不仅是一份家业,也是一个家族的传统和家规。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爸爸传递给他的。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