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辛丰年音乐文集(套装6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4) 118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辛丰年音乐文集”收录了辛丰年先生一生重要的六种音乐著作:《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这些著作最初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此次由国内权威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集结出版。辛丰年的音乐文字在专业的乐理、乐评以外还兼融各种乐史中的名家轶事,无论你是在音乐的“门内”还是“门外”,他都将引领着你从历史中聆听音乐,在音乐中感悟文化,品味“读乐”的无穷乐趣。也正因如此,辛丰年的文字曾经充当了整整一代中国古典乐迷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
《乐迷闲话》以“闲话”之声道出音乐真趣、以乐迷之心探求古典艺术本源
本书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虽似游谈,但并非无根。书中资料多方涉猎,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辛丰年被音乐温暖的一生,并以赤子之心启迪后人。
《如是我闻》“音乐导游人”积累半生的“读乐”经验
音乐究竟是严肃的体验还是娱乐的消遣?古典音乐又究竟该如何聆听?本书将辛丰年先生的30篇“谈乐”文章结集出版,题名《如是我闻》,为广大乐迷的答疑解惑。
《请赴音乐的盛宴》曲海拾珍、闻乐有道,共读这本“CD圣经”
走进唱片店,目迷五色,耳迷八音。面对着古往今来的名曲,从何听起?辛丰年作为一名资深老乐迷,为您真诚推荐146首入门必读曲目!融70余年听乐经验,带您步入古典音乐的殿堂!
《音乐笔记》听乐导引、名乐鉴赏、音乐文化、乐史轶事
乐史悠长,曾经有多少趣事?曲海浩瀚,应该从哪里听起?辛丰年将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同时谈自己在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
《处处有音乐》古典音乐的“导游人”,以亲切之语细品生活处处音乐之美
从传统的深处寻觅中国音乐的韵味。辛丰年将音乐鉴赏与历史文化和人生感悟融会贯通,乐人掌故佳话娓娓道来,叙述生动易懂而不时有灵光闪现,为一代人开启了欣赏古典音乐的门径。
《乱谈琴》借“乱谈”之名道来与钢琴有关的人与事
一部“钢琴信徒”写就的“钢琴简史”,辛丰年提笔漫游300年钢琴趣史,愿与读者共商钢琴之妙。为“乐器之王”的美名“添柴加薪”!

作者介绍

辛丰年,原名严格,1923年生,江苏南通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辛丰年开始长期为《读书》《音乐爱好者》等刊物撰写音乐随笔和书评文章,尤以《读书》杂志音乐专栏“门外读乐”而知名。著有《乐迷闲话》《如是我闻》等书十余种,驰誉书林乐界。他的文字老辣丰富,音乐随笔深入浅出,在专业的音乐点评以外,兼融各种乐史名家轶事,以“门外”身份谈乐赏乐,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也保证趣味性。无论是专业的音乐人还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是难得的古典乐启蒙文字,哺育了整整一代中国古典乐迷,成为中国乐迷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辛丰年的音乐虽无声,但文字却早已成为无法磨灭的经典。

部分摘录:
钢琴出世,约摸在18世纪之初,也便是清朝康熙中叶,曹雪芹还没生的那时代。(恕我乱想,假如钢琴早来中华,《红楼梦》里可能会写到它。姑苏在当时是舶来品充斥之乡,说不定,黛玉弹的不是七弦琴而是钢琴了吧?)
钢琴由简陋到完善,将它的前身同时又是劲敌的“羽管键琴”赛倒,终乃取而代之。这件事,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实在不小。试检从莫扎特到德彪西这一系列大音乐家的作品目录,其中数量大而地位又突出的,正是钢琴作品。这里面还有肖邦这一位,是终其一生只为钢琴谱曲的。不难设想,假如没有钢琴这乐器,或虽有而仍停留在羽管键琴那种水平上,恐怕也就不会有钢琴音乐文献中那么多杰作,自然也就不会有肖邦、李斯特、鲁宾斯坦等演奏巨匠了。
固然,羽管键琴早就有了。像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那样重要的作品,就是为羽管键琴写的。莫扎特那首包括《土耳其进行曲》在内的《A大调奏鸣曲》,原本也是羽管键琴曲。还有某些钢琴名作如贝多芬的所谓《月光曲》 [1] ,当年出版的乐谱上标着:也可在羽管键琴上弹奏。
然而,像《热情》《黎明》那样气吞江海的音乐,除了钢琴,别的键盘乐器是一概不能胜任的。再如肖邦写的许多钢琴曲,一经改编成别的器乐曲,韵味顿然大减。这也反证了钢琴的独特价值。
从专业与普及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钢琴是大有功劳的。19世纪,一无留声机,二无收音机,更不用说录放机了。想听音乐,只有买票上音乐会、歌剧院,或是上教堂去听听管风琴与宗教合唱音乐。除开这几样,主要是利用钢琴这乐器。
别的乐器都不像钢琴这般“全能”。既可弹奏旋律,又可演奏和声与复调,有强大的表现力。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欣赏交响音乐,那么在钢琴上弹奏改编的乐曲,在那时是最方便可行的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一架钢琴便可以模拟一支管弦乐队的效果。这便大有助于交响音乐的普及。看看托尔斯泰夫人的日记吧,其中有大量听、弹钢琴的记述,直至1905年之后,她还只好从四手联弹中欣赏“贝九”。她们是住在外省乡下的。
对于专业搞音乐的人来说,这一点也极关重要。音乐会的票价高,穷学生买不大起。有些作品也难得列入演奏节目。难怪有些大师年轻时候只是从钢琴上才熟悉了贝多芬等前辈的交响曲。比方,德沃夏克在成名之前就没怎么听过许多重要作品的实际演奏。他自云:“我仅仅知道音乐史上有这些大师而已!”还有像萧伯纳这位大文豪兼音乐评论家,早年因为同他姐姐成天在钢琴上大弹改编曲,以领略他们所向往的贝多芬、瓦格纳的交响音乐,竟惹恼了邻居,群起而攻之。他晚年自忏悔道:“回想起我在自学中弄出来的敲击声、咆哮声……种种噪声给敏感的邻居造成的刺激、烦恼,真叫我无法弥补,深感内疚!”
钢琴本身当然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产儿,然而没有这件利器,欧洲音乐也可能不会很快出现繁荣昌盛的那种局面。萧伯纳说:“发明钢琴之于音乐,正如印刷术之于诗艺。”
丑小鸭长成了天鹅 1700年出现的钢琴,一开始并不为人所重。论其音响,还不及“羽管键琴”那么嘹亮。已经弹惯羽管键琴的人嫌它不好使。制造家们却又嫌它的结构比羽管键琴来得复杂。
老巴赫重视这新事物,也批评过它的缺陷。即使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夜,也便是海顿和莫扎特名噪乐坛之际,那时的钢琴仍然是一种不大理想的乐器。音域不广,音量不大,弹奏起来时有窒碍。例如莫扎特当年抚弄过的钢琴,才不过五组音,这音域同现今小学里用的簧风琴一样,还抵不上聂耳牌小型钢琴的音域宽。然而,那位空前绝后的音乐奇才就用了这种不理想的工具,谱写出二十几部钢琴协奏曲,其中有好多是妙不可言的杰作。
十七岁的舒伯特,写出了一部弥撒曲和一部歌剧,受到人们赞赏。他父亲一喜,买了架钢琴赏给他,也才五组音,这是1814年的事。(费解的是,1815年谱《魔王》时此琴已不知所终。)
那时的钢琴虽然很不完善,但它有一个特点是其他键盘乐器无法匹敌的。它可以随着手指触键的轻重,发出力度不同的音响,反应灵敏。钢琴的得名也正由于此。直译其名,应该叫“轻重琴”(Pianoforte)。也曾出现过“重轻琴”(Fortepiano)。俄语中至今还用后一名词。中国一度音译为“披霞娜”,从字面看挺文雅。许多人叫它“洋琴”,也许与日文有关。不知始于何时,“钢琴”成了大家接受的通用名词。
对“轻重琴”这个特点,必须好好领会一下它的重要性。试听17、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音乐,那里面的强弱对比,一般只是一种成片成块的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细腻的层次。再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吧,可就不同了。时而切切如私语,时而轩昂如勇士赴战场,并且富于多层次的渐变与对比。像这样的力度与表情上的变化,羽管键琴就办不到了。
再拿音量来说,羽管键琴只适合于宫廷或沙龙里一小圈听众听听,钢琴却能在大庭广众的音乐厅里响若洪钟。听听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吧,一架钢琴同整个管弦乐队互争雄长,那气势何等不凡!
至于音色,孤立地拿它同竖琴之类乐器比起来,钢琴的音色似乎不算美。竖琴的音色在所有管弦乐器中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多听了却叫人腻烦。钢琴因其音色变化多端,却无此弊。单调的羽管键琴更无法同钢琴竞争了。钢琴的声音是最耐听的。其中道理,众说纷纭。其实,奥妙就在于它的音色变化无穷,且又是虚实结合的:既有琴槌叩击之初发出的实音,又有可延续的虚声。后者既是它的弱点(不能无限延长,控制强弱),却又是其妙处,妙在其韵,如烟似雾,不可仿佛。
经过了众多发明家与匠师们的钻研试制,钢琴终于脱毛换羽,成了美丽的天鹅。而这一进展又是离不开工业技术发展的。略举几点便知钢琴的成长同工业、科技的发展关系之密切。
现代钢琴有几千个零件。每根琴弦张紧之后所受的张力约为一百八十磅到两百磅。一架钢琴全部琴弦的张力总计为十八到三十吨。
钢琴弦并非一般的钢丝。它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钢种,叫琴弦钢。
琴弦必须张在弦架上。老式的弦架,弦很容易走音。往往在音乐会的幕间还得临时调音。钢琴出现百年之后才有人改制铁弦架。它虽是铸铁,却是一门精密工艺,搞得好不好对琴音关系很大。
所有这些,若非工业技术发展,焉能臻此?
灵巧的击弦机 手指触键,琴弦发声。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乃至音色上的微妙变化,都可以控制如意。这一切全靠的是琴内有一组灵巧的机构。它便是同键盘相联结的那个击弦机。
看上去它貌不惊人,无非是些小木条、弹簧、螺钉之类连缀而成,似乎远不及钟表机械那么复杂精密,然而,它却是手指的延长,钢琴的灵魂,是几百年来多少巧匠心血的结晶。
李斯特作品中那些疾风骤雨似的段落,肖邦写的那些如歌如诉的旋律,全都有赖于这套灵敏的击弦机,才能实现为具体的音乐。
钢琴是怎么唱起来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里面的细节。当手指尚未触键时,琴弦寂然无声,这是因为弦上都有制音器压着。等你的指头一按下去,击弦机中的小琴槌便应手击弦。与此同步,那制音器立即闪开了。假如按住琴键不放,弦音便自由延长下去。但此时琴槌已在一击之后马上缩了回去。这样就不至于妨碍琴弦发音。等到你一释手,制音器又迅即将琴弦捂住,不让它再响。琴声为什么会随着指与键的动作即鸣即止,简单过程便是如此。实际上那个小槌的动作相当复杂微妙,演奏技巧的某些奥妙同它大有关系,在此就不便多谈了。
击弦机的“心脏”是擒纵器(顶杆)。靠了它,琴槌才能“一擒一纵”,服服贴贴,不会在击弦时乱动一气。当初首先搞出这东西的便是意大利的克里斯托弗里。钢琴的诞生多亏了他。
试听《钟声》,这是李斯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改谱的钢琴曲。其中好多地方是同音快速反复,效果颇像琵琶上的轮指。这便在考验击弦机的灵活性,又好像是对它的一种折磨。但击弦机是吃得消这折磨的,这又得归功于那个振奏机构(复振奏机),是一个法国人叫埃拉尔的发明,时在1821年。
钢琴的键盘机械部分一般有几十年的寿命,但那些不断敲打琴弦的小槌却是短命的。说到这些小槌,它又自成一项特殊工艺,其奥妙又在于槌头上包的几层硬度不同的毡。它对琴音优劣关系非小。在装配钢琴时要精心调整这些槌头,务使各键的音色保持匀称一致。否则就会参差不一,令人不能入耳。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