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太阳底下是土地-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年前 (2022-07-14) 99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是徐迅雷的人物评述散文集,作者从一位媒体人和读书人的视角,分四个单元——鞠躬.尽瘁、时光.雕刻、春日.载阳、人间.慈航,讲述各领域各行业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掘和赞颂社会中的好人好事,歌颂真善美,传递人性美,反映时代风貌。书中涉及的既有历史人物,又有当下名人,还有生活中的普通人,以人物和相关事件为线索,钩沉历史,书写现实,谱写他们的刻苦治学和精忠报国,歌颂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闪光人性,彰显他们奉献精神和榜样力量。

作者介绍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原杭州日报评论部主任,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已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大地上寻找花朵》等著作共8部,另出版有《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中国杂文(百部).徐迅雷集》《相思的卡片》《敬畏与底线》《知知而行行》《以文化人》,以及与徐鼎鼎的合集《认知与情怀》、编选的《现代大学校长文丛.梅贻琦卷》等。

部分摘录:
戴自英、翁心华、张文宏:师徒三代传承的力量 师徒三代传承的力量
一敢医,二敢言,师徒三代,薪火相传。
从戴自英,到翁心华,再到张文宏,他们是三代讲真话的医生。
日前,《解放日报》独家对话张文宏导师翁心华,畅谈师徒三代的传承,他明确表示:给徒弟张文宏打满分!
生于1938年、现已82岁高龄的翁心华,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他长期从事感染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感染界的福尔摩斯”之称。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他担任上海市SARS防治专家咨询组组长。 17年后,翁心华的学生张文宏成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华山感染科被誉为中国感染科的“梦之队”。翁心华1962年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进入了华山医院,“很幸运地加入了戴自英教授的团队”。戴自英主任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他的老师是青霉素发明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洛里教授。他1950年回国, 1956年创建了华山医院传染科,搭建了一个不一般的医学学科平台。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当年,为了治疗血吸虫病,戴自英住进农民家里。那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厕所,留英归国、家境优越的他连老式马桶都没用过。他却笑着说,做传染科医生就是要与最穷苦的老百姓打交道。正是有戴自英这样的“舜尧”,才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戴自英的临床思维过人,疑难病人到他的手上,他都有方法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戴老的威望不仅来自他的医术与学术水平,私底下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我很佩服他的为人。”戴自英还是中国临床抗生素学奠基人,1963年他在国内率先创立了抗生素临床研究室。他认为,中国的感染病学科应该与国际接轨,与抗生素、公共卫生事业等结合,向“大感染”的方向靠拢。而当年限制四环素的使用,就是他经过研究后向国家提出的建议,这在当时是非常有胆量、有魄力的。
戴老还是一位医学教育家,培养了一批批医学博士。有一次他到北京的一座体育馆讲合理应用抗菌药,年近70岁的他一口气从早上8点讲到12点,整整4个小时,没有稿纸,更没有幻灯片,台下时不时响起掌声……
当年戴自英家客厅墙上什么都没有,只珍重地挂着他的博士学位证书——那是货真价实的牛津大学博士。“传染科医生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寒。”这是戴自英的要求,成为三代人不变的信念;他们三代传承,筑起“华山之路”,基石就是12个字:科学精神、专业主义、学术传统。
名师出高徒,翁心华就是戴自英的高徒。从戴自英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翁心华一直带领学科向“大感染”的方向努力。“感染病”的概念大于“传染病”,因为还包含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疾病都是传染病,人与细菌、病毒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
翁心华很成功的一战,就是2003年抗击非典。那时张文宏恰好拿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每年奖学金有3.5万美元。“好大的一笔钱,2003年啊,我看到那个眼睛都发绿了。”然而翁心华教授很温和很平静地问他:“张文宏啊,你说怎么办呢?”选择很简单:协助老师,披挂出征。抗击非典很成功,全上海仅有8人感染,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当时翁心华从医学科学出发,坚持“有流行病学接触史”这一条。这就是“师徒传承,敢医敢言”。
感染病是一个非常大的学科,常常遇到千奇百怪的病人,骨科、泌尿科、血液科、消化科等都有可能涉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又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翁心华被称为“感染界的福尔摩斯”,看病像破案,疑难发热病临床诊断是他的独门绝技。他总能抓住蛛丝马迹,找到患者发热、感染的根源。他对徒弟们说,发热待查就像“爱情故事”一样,主题是永恒的,但每个故事都不同;对待发热待查,要像“探索爱情”一样,有好奇心,压力就能转化为动力。
师徒传承,有赖于人。翁心华很睿智,特别擅长带团队、培养年轻人。他就像一个“总策划师”一样,进行布局,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亚专科,通过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都能成为医学大家。 1996年,张文宏还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正是翁心华发现他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反应快,就劝他转到传染科攻读博士,张文宏由此进入传染科。 2001年前后, 30岁出头的张文宏面临现实困难,一度萌生了改行之意,向老师提出了辞职的想法。翁心华希望他能够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放弃,以他的能力,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好学者,“很多事情你只要熬过最艰苦的时候,以后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张文宏听了老师的话,坚持了下来。后来张文宏在2010年接了老师翁心华的班,开始担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不断创新进取,迄今连续九年位居全国该学科榜首。
事实上,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感染病与其他内科疾病不同之处,在于病原体致病,人类的迁徙、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新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感染病的疾病谱及病原的认识不断更新。张文宏这一代面临的挑战,就是发展与创新,使我国的感染病学科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自2012年起,翁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推出一本疑难发热病例汇总的书籍——《翁心华疑难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他教导青年医生“做个既拿书又拿听诊器的医生”,通过学习、研究、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这个以“翁心华”冠名的系列图书,已出版第8本了。我特意买了最新一本《翁心华疑难感染病和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201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由翁心华主审并作序,张文宏、张继明主编,精装本,铜版纸印刷,属于一流的病例分析书籍。书中收录了30例疑难感染和发热病例,每个病例分析都有题记,有病史摘要,有临床关键问题及处理,有背景知识介绍,还有点评,图文并茂,丰富而翔实。
其中第一个病例分析,就引发我的很大兴趣,说的是“下肢髓内钉植入后肿胀伴发热,诊断为路邓葡萄球菌感染”,由张文宏等三位医生报告、分析。路邓葡萄球菌属于人体皮肤表面正常的一种寄居菌,于1988年在法国里昂首次报道。患者是一位40岁的男性,20多年前因骨折右下肢植入髓内钉,如今右下肢肿胀到左下肢一倍大的样子,看图片相当恐怖,经多家医院诊断都找不到病因。正是“华山感染”这批杰出的医生,像探案一样仔细研究,经引流脓液二代测序检出为路邓葡萄球菌感染;这是20多年前植入物引发的感染,殊为罕见。
翁心华看中的徒弟,一是天分,二是勤恳,三是敬业。张文宏忙起来有时候在沙发上就睡两三个小时,非常勤恳,让翁心华很感动。张文宏这个班接得很好,翁心华说:“如果每个医院都有这样一批具有整体思维和公共卫生思维的感染科医生,国家就会有第一道防线。”他对张文宏说:“你不要有顾虑,冲在前面尽力去做。我和我们科就是你的依靠。”
医学科学之外,则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我们华山感染科的传统就是讲真话,做真实的医生。”翁心华说,“医生要有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更需要有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不是哗众取宠说大话,而是要基于专业主义与科学精神。”
张文宏更是“敢医敢言”,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就疫情防控和疫病防治说了很多真话实话,通俗、形象、口语化,温暖而有力量。比如:“我们属于少林派,干净利索,社区防控强大无比!新加坡属于武当派,看起来很佛系,但内功非常厉害!”比如:“输入康复血清,患者马上康复,这是电影!”比如:“防火防盗防同事!”比如:“一般女孩得了流感,被传染的基本都是妈妈,而丈夫很少,所以那一刻,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再比如:“不要到处瞎玩,正常生活正在慢慢回归,但是还没有到为所欲为的地步。”4月6日张文宏对话财新记者,他直言中国需管控住输入性病例,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情;重点管控好海关、社区、医院三大防线。而网络上有关他个人家庭财产、生活隐私等讨论愈演愈烈,且纯属不实谣言,他直言表示非常困扰和失望。
戴自英、翁心华、张文宏师徒三代,都是简单的医学家。而通常的情况就是:低层次的人复杂,高境界的人简单。在师徒三代身上,精神文化密码不失,所以能够真正传承。这种传承的力量,不仅在谁的身上都不能中断,而且更应该发扬光大,由此我们才能活得不负我们的子孙后代!
张文宏的“软情报”
大家喜欢的张文宏医生,又带来了他的“软情报”(soft intelligence)。
媒体记者问的是:天热了,新冠病毒会像“非典”那样消失吗?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和他的团队认为:新冠病毒未必会在夏季自行消失,其发病率则可能下降。“目前,难以预测新冠病毒是否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消失,因为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迄今为止,有七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只有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到2003年夏季基本消失,而其他六种病毒则一直在人世间存在。
张文宏医生这样的“软情报”,让公众提高了警惕,让官方丢掉了幻想——要时刻准备战斗。
“软情报”,亦即“软性情报”,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袁国勇教授特别提到:“我们的科学家永远都不要忽视软情报,这些信息就像地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动物一样,有时比官方信息预警更及时。”“软情报”通常是指非官方的、在民间流传的信息情报,是没有证明材料、一时无法验证但有价值的情报。
如今,在疫情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之后,张文宏医生发出“软情报”——新冠病毒未必会在夏季自行消失,所以,不可放松警惕,得做好可能的“游击战”甚至“持久战”的准备,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尤其是现在国际上疫情已肆虐,谁能保证新冠病毒会在夏天天气热了之后就爽快地跟人类拜拜,在全世界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公共卫生依赖于公共信任,而公共信任有赖于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那么,科学决策一定需要科学的情报,有的人仅仅认定来自官方的、正式发布的“硬情报”才是“科学的情报”,而把来自民间的,或来自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软情报”当成“耳边风”,甚至当成“谣言”,结果悲剧了。这其实是道路、路径出了问题。路有了毛病,谁都会跌倒。
最近,张文宏在一场名为《专家在线对谈: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网络直播中,又给公众带来诸多“软情报”:没有人可以精确预测疫情,但可以从既往类似疫情中找到借鉴;中国人无须为美国着急,美国的做法是暴发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停课、隔离,整个医疗体系已启动起来,检测和救治都跟得上;中国现在新冠肺炎的风险更多是在输入性感染,大家什么时候可以吃定心丸、都摘下口罩,取决于其他国家什么时候控制下来,而这不仅仅是医疗或者公共卫生的事情;那么后面再到了冬天新冠病毒还会不会来?这得看病毒会否变异,是否变得适合在人体定居……
这些都是非官方的发布,不是那每天一次、一本正经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内容,这些信息谓之“软情报”再合适不过了。无论软情报还是硬情报,并不都是百分百准确的“情报”,但“软情报”有警示、提醒的重要作用。张文宏医生所讲的,都是从专业判断和常识判断出发的,没有夹带“私货”,表达又那么生动形象、“情信辞巧”、雅俗共赏,所以公众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他、信任他,因此,决策者也应对张文宏医生有更多的肯定和信任。
情怀与尊重
见字如面!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给上海张文宏医生写了一封亲笔信,引起轰动。两页信笺,漂亮的手书,在网上刷屏。
写信的缘由是:为帮助广大在美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更好地了解疫情、加强防护,美东时间2020年3月26日9时,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与在美留学生及华人华侨代表视频连线,现场答疑释惑。直播中,张教授以其特有的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对话风格,作出了专业性、针对性极强的解答,内容丰富,广获好评。
3月26日当天,在华盛顿的崔天凯大使就给张文宏医生写了信,而且是手书的亲笔信,字体漂亮,内容隽永;更可贵的是,情感真挚,情怀洋溢,充分体现了一位官员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这封信以“尊敬的张文宏教授”之称谓开头,始终以“您”尊称对方。内容有400多字,主要讲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是感谢和称道。崔大使感谢张文宏教授接受邀请,在线“进行长时间对话”。这里如果换成一个缺情感、不用心的人来写,就有可能只写“进行对话”而忽略“长时间”这个定语。然后更重要的是褒扬、称道张文宏医生:“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基于专业知识又‘接地气’的解说,对于大家全面认识问题、做好有效防范、避免不必要恐慌,都极其有益、十分及时。”对张文宏解说给出的评价,涉及态度、精神、内容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态度是科学的,精神是务实的,内容是专业的,表达是“接地气”的,这样的评价准确到位。相信关注过张文宏医生之前发表讲话阐述见解的人,都会频频点头。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