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统一行动-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年前 (2022-07-13) 112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生动讲述了福特汽车这家百年企业在2006年陷入亏损127 亿美元的绝境之后实现重生、重振的伟大故事。百年企业绝境重振需要什么样的CEO,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本书提供了企业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发。
一是百年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之道。 尽管福特汽车在百年历史中经历过许多风雨,但仍然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他们是如何打破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的?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的?如何塑造强悍而坚韧的企业文化的?
二是“空降CEO”成功重振企业的领导之道。 穆拉利上任之初面临的福特困境,也是很多患有“大企业病”企业的典型症状:产品品质下滑、销量下滑、公司内部政治斗争严重、团队工作效率低下、失去令人信服的愿景等。福特汽车是一个103 岁、拥有近30 万名员工的全球化企业,理解穆拉利重振福特汽车的成功秘籍,对我们理解企业的本质很有价值。
三是全球制造业标杆的运营之道。 穆拉利深谙波音、丰田等制造业企业的成功运营之道,入主福特汽车两周之际,他就清楚地点出了亟待改革的三大问题:人、产品、生产力,每一点都切中了福特汽车的要害。 看懂了福特汽车,你就看懂了美国制造业,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制造业,理解你的企业!《统一行动》值得今天中国的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MBA 和每一位经理人阅读。

作者介绍

[美]布赖斯.霍夫曼
● 红队思维公司总裁,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公司使用红队策略来加强计划,对策略进行
压力测试,识别错过的机会和暴露隐藏的威胁,从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
● 获奖无数的新闻记者,自1998年开始撰写美国与世界各地汽车产业的相关报道,2005 年
开始为《底特律新闻报》采访福特汽车公司,获得许多一手消息, 为本书积累了大量素材。曾获得“美国商业编辑与记者协会”“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美联社”等颁发的奖项。此外,他三次入围杰拉尔德.勒布奖( Gerald Loeb Award)的决赛,这是商业新闻界最负盛名的荣誉。

部分摘录:
尽管福特汽车公司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底特律车企的通病,但这家总部位于迪尔伯恩的汽车制造商还面临着自身独有的挑战。福特汽车的困境并非源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车企的崛起,也并非源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自亨利·福特1903年6月16日创建公司以来,福特汽车就一直在与自身做斗争。这家公司投入巨资打造颠覆性的产品,而后却未能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它容许领导者营造个人崇拜,却将它需要的人才赶走了;公司还允许刻薄的企业文化从内部腐蚀自己。这些先天缺陷可以追溯到福特汽车成立之初。亨利·福特喜欢夸耀是他缔造了现代世界,在很多方面,他确实做到了,但是他也为福特汽车树立了死敌,那便是公司本身。
亨利·福特以清晰简明的愿景运营福特汽车:打造一款属于普通大众的汽车,它既要足够大,能满足全家出行,又要足够小,能让单人驾驶和维护。它要由现代工程师构想出最简洁的设计,由最棒的工人打造,由最好的材料组成,但它同时价格低廉,人们只要有份不错的薪水就能购买一辆,这样就可以与家人一起在开阔的自然美景中共享快乐时光。
福特在T型车(1)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T型车设计简洁、性能可靠而且非常实用,它将汽车从富人的玩具转变为大众的交通工具,让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1908年10月1日T型车上市销售时,大部分汽车都需要花费不小的一笔钱才能被收入囊中。T型车的售价是从850美元起,折算到现在相当于不到2万美元。福特在广告牌上写下这样的宣传语:“即使是你,也能买得起福特”(Even You Can Afford a Ford)。但福特汽车并未停下脚步。
随着T型车需求量的增长,这家先驱车企开始在世界首个流水装配线上生产这款小型车,这使得组装完成一台福特汽车的平均时间从13个小时缩减至1.5个小时。但是工人们很容易厌倦福特流水装配线的工作,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因此,1914年1月,福特汽车向工人开出每天5美元的薪水,这项举措震惊了全世界。当时,日薪5美元的水平是大部分工人薪资的两倍还多。随着消息传开,数以万计的民众——特别是欠发达的南部地区民众,扔下锄头动身前往底特律。福特的“日薪5美元”催生了继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经济移民,并创造了工业中产阶级这一群体。亨利·福特日后自豪地说,“日薪5美元”政策让他的员工与他的汽车一样可靠。大批量生产赋予了福特汽车削减成本和提升效率的能力。亨利·福特将节省成本剩下的钱让利给消费者,通过扩大销量增加自己的财富。他表示,福特汽车每降价1美元就能带来1000位新顾客。到1925年,T型车的售价下降到了260美元,换算到当前的价格相当于3000美元,而福特一年就生产了超过160万辆T型车。
在当时,这一数字极为惊人,但这比1923年福特汽车的年产量还少了20万辆。尽管售价降低,T型车的销量却也暴跌了,同样遇冷的还有福特汽车的市场份额。1921年,公司市场份额达到巅峰,占比为61.5%。通用汽车等其他车企也在有条不紊地推出新车型,新一代较上一款都有所改善和提升。但T型车一直鲜有升级,它已是老掉牙的技术,亨利·福特却固执地拒绝更新换代。他认为T型车能满足大众的所有需求。当他的工程师开始打造新的车型时,亨利·福特便会用大锤子将其砸毁。但福特汽车的经销商们强烈要求推出新款,同样强烈呼吁推出新款的还有他的儿子埃德赛尔·福特(Edsel Ford)。当最终于1927年开发新车型A型车时,福特汽车的需求量已经暴跌,这迫使亨利·福特不得不关闭制造工厂并裁员6万人。
在福特汽车重组之际,通用汽车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许多人认为福特汽车会就此一蹶不振,最终走向倒闭。但1927年11月28日,全美人民在经销商展厅外排了几个小时队,希望一睹福特汽车近20年来的首款新车型的真容。即便在大多数店内只有A型车的硬纸模型,对消费者来说也无关紧要。当天,超过1000万民众、约占全美10%的人去看了A型车。这款车融合了T型车的实用性以及全新元素:时尚(style)。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当场就预定了这款新车。之前关闭的制造工厂重新投入生产,不过这仍不能满足A型车空前的需求量。
两年内,福特汽车卖出超过200万辆的A型车,国内市场份额翻了一番。但亨利·福特又再一次止步于A型车的现象级成功,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却在不断改进自家车型。直到1932年,新一代福特汽车才再次驶进经销商展厅。当时,其他车企每年都推出一款新车型,而福特汽车则经历着亏损阵痛。对于福特来说,幸运的是,它旗下的全新车型V-8又一次制造了轰动,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特汽车才开始真正实施差异化产品线,即便如此,公司仍在雷鸟和野马车型上犯了相同的错误。
到了20世纪80年代,福特汽车再一次为生存而战,不过这一次,它面对的是来自日本的新的竞争对手。10年来,进口品牌一直蚕食福特汽车和其他底特律车企的市场份额,许多人质疑美国车企三巨头能否绝地反击。就在这时,福特汽车拿出多年来最激进的全新设计理念并轰动了整个汽车行业。1985年,福特汽车推出金牛座,这款车型拥有流线型车身、圆润边角,搭载了更坚固的悬架,而且操控精准,看起来更像是典型的欧洲车。批评人士认为金牛座花里胡哨,但它却打动了消费者的“芳心”,推动福特汽车创造了超过通用汽车的利润。金牛座大获成功,通用汽车、克莱斯勒以及日本车企很快就复制了福特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这段时间里,福特汽车似乎终于吸取了教训。1992年,福特汽车对金牛座进行了升级换代,较初代车型有了不小提升。金牛座从本田雅阁手中抢下了美国最畅销车型的宝座。但后来福特汽车对这款广受欢迎的车型的投入逐渐收紧。1997年,丰田凯美瑞登上最畅销车型之巅,而金牛座不久后便被卖给了汽车租赁公司。2006年,金牛座最终停产,但几乎无人注意到这则新闻。
福特汽车过度依赖某个人超过了依赖某款车型。最初,这个人是亨利·福特。他更喜欢以统治者的角色来管理他的工业王国,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团队。他能慧眼识英才,将有才干的高管提拔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一旦高管们对公司的影响力超过他之后,亨利·福特就会将他们赶走。亨利·福特甚至不愿意分权给自己的儿子。1919年,在福特家族买断其他投资者的股权后,埃德赛尔·福特取代他父亲出任公司总裁,直到1943年他英年早逝。不过亨利·福特却始终手握决策大权,不管是大的或小的决定,都得他一个人说了算。亨利·福特常常撤销儿子的命令,甚至重新聘任埃德赛尔已经解雇的人员。
虽然亨利·福特并非一个人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但他却总是以此自居。福特汽车的首位总经理詹姆斯·卡曾斯(James Couzens)扮演着疯狂发明家身边的精明商人角色。至少在1915年从福特汽车辞职前,卡曾斯一直如此。
“卡曾斯曾说,他希望与福特先生是一起工作的合作关系,而非为福特工作的上下级关系,”另一位福特汽车早期高管查尔斯·索伦森(Charles Sorensen)透露道,“不过悖论是,倘若没有卡曾斯及他的团队,以及他对销售和财务的管理,福特汽车甚至存活不了这么久。”
威廉·克努森(William Knudsen)是位制造领域的天才,他帮助福特汽车迈向大规模生产,但他同样被赶走了。后来,他加入通用汽车,担任子品牌雪佛兰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雪佛兰在1931年的产量超过了福特汽车。
“克努森对我来说太强势了,没办法掌控,”亨利·福特后来坦陈道,“你知道,这是我的生意,我创建了福特汽车,只要我活着,就会按照我的想法经营公司。”
亨利·福特喜欢唯命是从的人围在身边,而非有着自己主意的得力干将,因此,他聘用了像哈里·贝内特(Harry Bennett)这样的打手。贝内特是位大佬,因与黑帮势力联系密切而声名在外,福特找他来的目的是维持里弗鲁日(River Rouge)工厂的秩序。贝内特很快就晋升为福特汽车特勤部门(Ford Service Department)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特勤部门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私人警卫力量。贝内特这种人,在福特汽车高层间营造了阴暗、相互陷害的企业文化。员工们生活在恐惧中,担心被变化无常的经理开除,回答问题前总要考量再三,确保能给出迎合经理们心意的答案,即便回答得口是心非。
用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的话说,到了20世纪30年代,福特汽车“在一群不三不四之人的肆意经营下,出现了阴暗的管理风格和诡秘的行事风格,已变成黑暗的、哥特式的地方”。同时,布林克利还指出,福特汽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架构:“亨利·福特更喜欢听取公司的传闻情报,甚至来自间谍的消息,而非财务数字。”
亨利·福特被誉为“廉价小车之王”(The Flivver King)(2),他通过本能和直觉行使自己的控制权。在福特汽车内,人们获知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唯一路径是查看银行对账单。福特通过计算账单规模估算应留多少钱作为应付账款。这对一家初创汽车企业来说也许有效,但对福特汽车来说却早已成为一个障碍,也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容忍的。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成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军火库”(Arsenal of Democracy)(3)中至关重要的一员。
福特工厂生产组装了轰炸机和越野车,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赢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美国战争部(4)却担心将这些重要工业委托给管理混乱的公司会造成不利后果。在埃德赛尔于1943年去世之后华盛顿方面曾认真考虑接管福特汽车。在大多数外界人士看来,埃德赛尔是福特汽车内部孤独的理性之声。不过最终,美国海军只是命令埃德赛尔之子、中尉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退出兵役,返回福特汽车履行职责。老福特最初试图阻止他的孙子掌握实权,就像他对自己儿子埃德赛尔所做的那样。但1945年9月,这位身体日渐衰弱的创始人最终同意放弃对福特汽车的掌控大权。
虽然年轻且缺乏经验,但亨利·福特二世知道公司需要根本性变革,而且步伐要快。他亲自解雇了贝内特以及祖父的一干心腹,转而聘请厄尼·布里奇(Ernie Breech)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人才经营公司。亨利·福特二世劝说布里奇离开企业架构更成熟的通用汽车加盟福特汽车,与此同时,他还将美国陆军航空军部队(Army Air Forces)的传奇组织“神童队”(Whiz Kids)中的管理人才招致麾下。他们一起打造了现代化的企业架构,设定了严苛的业务流程,这很快成为其他公司学习的榜样。福特汽车的新老板还要求经理们和员工们彼此尊重,他承诺讲真话不再受到处罚,同时鼓励对外界保持开放。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亨利·福特二世的能力和自信心不断增长,他变得十分珍惜自己福特汽车掌门人的位置。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魔鬼汉克”(Hank the Deuce),他开始推动高管们彼此竞争。福特汽车的经理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而非公司如何走向成功。
“亨利·福特二世的帝王式领导风格,导致管理层常常做出冲动性决策,而且没有申诉渠道,人员也在不断洗牌,”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负责报道福特汽车新闻的记者亚历克斯·泰勒三世(Alex Taylor Ⅲ)写道,“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深深植根于福特汽车的企业文化里。老福特和他的残暴下属哈里·贝内特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所制造的恐怖的企业文化,从未被彻底清除……甚至到了80年代,高管们仍担心窃听装置和电子监听设备会偷听他们的对话内容。与通用汽车不同,鲜有高管会在福特汽车干到退休,几乎所有人的位置都岌岌可危。福特汽车也因只有真正的“硬汉”才能胜出而广为人知。”
没人比李·艾柯卡(Lee Iacocca)更顽强的了,这位营销天才在打造了深受美国大众喜爱的野马品牌后,于1970年升任福特汽车总裁一职。艾柯卡树立了自己的个性文化,将公司一分为两个对抗阵营。亨利·福特二世开始将艾柯卡视作对自己权威的威胁,在得知他背后私下联络董事会成员以巩固其总裁位置后,亨利·福特二世在1978年将其开除。艾柯卡随后拯救了克莱斯勒,至少目前看是这样。
在福特汽车的诡秘风格似乎达到新高度时,“魔鬼汉克”宣布退休。1980年,亨利·福特二世将公司大权转给了菲利普·考德威尔(Philip Caldwell)。这位内敛的高管成为首位担任公司董事长和CEO的非福特家族之人。
一段时期内,福特汽车仿佛成了另一家无聊的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就如通用汽车一般。但考德威尔的继任者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en)很快就与新一代福特家族成员起了冲突。1988年,埃德赛尔·福特二世(Edsel Ford Ⅱ)与小威廉·克莱·福特(William Clay Ford Jr.)轻松成为公司董事的情况让彼得森极为恼火,他拒绝任命这两人为董事会成员。
“我不是任何人的看护人,”彼得森当时对《财富》杂志说,“我很欣赏他们(埃德赛尔和比尔)为公司努力奋斗的热情,有着福特姓氏本身就会助他们平步青云。但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则是,公司只能基于业绩来选取最高管理层。”
接下来的两年里,彼得森一直竭力寸步不让,但只要福特家族控制着公司,他就不可能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1990年,彼得森辞职,此时福特汽车正进入10年来最赚钱的一段光景中。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