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一部微型计算机发展史,让读者了解整个20世纪以及至21世纪初计算机从兴起到鼎盛直至今天受到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冲击的整个过程,是一本集历史故事与小说风格于一体的硅谷纪传体书籍。最新第3版重新修订了全书内容,增加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几位大佬退出舞台后的计算机行业现状分析。
作者介绍
迈克尔·斯韦因
知名IT记者/作家,最早投入IT行业的媒体人之一,与盖茨等众多硅谷大佬有着良好的关系。
部分摘录:
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其他计算机发烧友通过《大众电子学》和《无线电电子学》这类专门写给电子学发烧友的杂志来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20 世纪 70 年代初,盖茨和艾伦在这些杂志上读到的信息,让他们既激动又沮丧。这些杂志的大部分读者都对计算机有些了解,有些读者甚至还懂的特别多,他们每个人现在都想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阅读《大众电子学》及《无线电电子学》的计算机发烧友们很有见地,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不想要什么样的计算机。
这些发烧友最想要的是能够掌控的计算机,而不仅仅是使用它。他们很讨厌排队才能用上计算机或者玩上喜欢的游戏。他们希望能随时访问自己在计算机上创建的文档,哪怕是在出差中也不受影响。他们还想在闲暇时玩玩游戏,而不必担心有人催自己回去工作。一言以蔽之,这些发烧友想要的是一台个人计算机。但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只是一个荒诞的梦想。
人手一台计算机 1973 年 9 月,终于有人在实现个人计算机这一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当时,《无线电电子学》刊登了一篇唐·兰卡斯特撰写的有关“电视打字机”的文章。兰卡斯特为一些电子杂志写过不少文章,后来他将自己的这个突破性想法出版成书。兰卡斯特提出的电视打字机的用途无异于幻想。
“显然,电视打字机是一种计算机终端,可用于分时服务、学校和实验室。它是一台供业余发烧友使用的无线电电传打字机终端。如果结合适当的服务,它还可以显示新闻、股票行情、时间信息和天气预报等。它能帮助失聪者传达信息。它是一台教学机器,对学龄前儿童学习字母表和单词特别有用。它还能作为教学玩具,让孩子摆弄上几个小时也不厌烦。”
然而,尽管兰卡斯特的想象力很丰富,电视打字机也不过是一个终端,一台与大型计算机连接的 I/O 设备。但是,它并不是发烧友迫切想要拥有的个人计算机。
在兰卡斯特的文章发表之时,《大众电子学》的技术编辑莱斯利·所罗门正在积极地为他的杂志搜罗计算机方面的文章。所罗门和主编亚瑟·萨尔斯伯格想刊登一篇关于在家自制计算机的文章。虽然不知道这事儿是不是有可能,但感觉应该靠谱。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竞争对手《无线电电子学》已经在准备刊登一篇同样主题的文章。
所罗门认为,如果真有人能设计出可在家自制的计算机,那么很可能出自他那帮小伙伴之手。他们是《大众电子学》杂志的投稿人,既年轻又有技术头脑,比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哈里·加兰德和罗杰·梅伦,以及福里斯特·米姆斯和爱德华·罗伯茨。
《大众电子学》收到了一些设计方案,不过都不是出自这几位青年才俊之手,所罗门和萨尔斯伯格也觉得这些方案没什么特色。所罗门认为,这些设计都是“用电线瞎拼凑起来的老鼠窝”,萨尔斯伯格也认为这都是一些“糟糕透顶的设计,不过是锡铁玩具,胡乱装配的东西罢了”。所罗门想要的是一个靠谱的设计,一个能让他笔下生花的设计方案。于是他鼓励那些年轻人放开胆子去设计,向他提交最好的方案,而他们也认真对待了所罗门的要求。
亚瑟·萨尔斯伯格和莱斯利·所罗门 《大众电子学》主编萨尔斯伯格(左)和技术编辑莱斯利·所罗门(右)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75 年 1 月刊的合影(封面为 Altair)。(资料来源:保罗·弗赖伯格)
所罗门是个有趣又热情的编辑,具有纽约人的诙谐和智慧,那帮小伙伴亲切地称他为“所罗门大叔”。他和这帮小伙伴很亲近,常常会打电话与他们畅谈,而且一有空就会到他们的实验室或工作间去看望他们。所罗门常讲一些奇闻轶事,还给他们表演空中飞石桌之类的魔术。所罗门大叔令那些小伙伴们着迷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常常要搞清楚他说的哪句是真话、哪些是胡扯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罗门大叔在给杂志搜罗最佳素材这件事上是极其认真的。
所罗门经常给这些年轻人出主意。当加兰德和梅伦提交了一个设计方案时,所罗门告诉他们,他们需要找一个经销商。于是所罗门为他们引见了位于阿尔伯克基的 MITS 公司的总裁爱德华·罗伯茨。
引爆革命的人 所罗门此前曾见过爱德华·罗伯茨。与妻子在阿尔伯克基度假期间,所罗门以《大众电子学》编辑的身份顺道去看望了投稿人福里斯特·米姆斯。米姆斯立马喜欢上了所罗门大叔,并带他去见了自己的商业伙伴爱德华·罗伯茨。所罗门和罗伯茨也一见如故。对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史来说,这次会面具有重大意义。
和所罗门一样,罗伯茨也很喜欢鼓捣电子玩意儿。他在迈阿密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那时起他就喜欢摆弄电子器件。罗伯茨在十几岁时就曾成功地组装过一个比较粗糙的继电式计算机。他本想成为一名医生,但为了学到更多电子学的知识,他决定到空军服役。1968 年,在罗伯茨驻扎阿尔伯克基时,他和米姆斯以及另外两名空军军官在罗伯茨家的车库合伙办了一个小小的电子公司。他们管公司叫作“微型仪器遥感系统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Telemetry Systems,简称 MITS),然后就在车库里邮售起供模型飞机使用的无线发报机。
罗伯茨很快决定扩展公司的生产范围,打算生产其他产品。MITS 公司有段时间生产并出售一种供工程师使用的数字示波器。但罗伯茨还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他想尝试的是走在科技最前沿的那种大冒险。罗伯茨的三个合作伙伴否决了他的某些狂想,所以他就把他们的股份都买了下来。1969 年,罗伯茨成为 MITS 公司的唯一掌权人,而他恰恰乐于如此。
罗伯茨仪表堂堂,颇有威严,在空军服役时习惯了对属下发号施令。他以铁腕作风管理公司,不能容忍员工胡闹。不管从哪方面看,MITS 公司都是罗伯茨的公司。到 1970 年,MITS 公司从车库搬入了新的办公地点,这个地方原先是一家叫作“美味三明治店”的餐厅。他们搬进来后,餐馆的招牌还在门上一直挂着。罗伯茨在那里制造起了计算器。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是“一入计算器市场深似海”的年代。1969 年,当英特尔签下日本 Busicom 公司的计算器芯片生产合同时,制造及销售计算器的成本已经要赶上制造及销售低端小型计算机的成本了。到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半导体技术的横空出世颠覆了计算器市场,罗伯茨觉得应当将一些电子元件和基于一些英特尔芯片制造的壳拼装起来,再以大大低于 Busicom 计算器售价的价格销售到市场上。
相对于制造及销售传统计算器,罗伯茨真正想做的是生产可编程的计算器,并以未装配成套的组件形式出售。这野心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对于电子学业余发烧友杂志来说是一款理想的产品。于是罗伯茨在杂志上公布了这一产品。
在一段时间内,这套计算器组件在发烧友的圈子中十分畅销。因此,罗伯茨下定决心将 MITS 公司的大量资金和开发力量都投入到商用掌上计算器。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灾难性的,非常不合时宜。
在计算器市场被干掉 1974 年,半导体技术应用的两个浪潮达到了关键的阶段,并且创造出了诞生微型计算机的大气候。一个浪潮是半导体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他们自己技术的应用产品,尤其是计算器。这个趋势直接相悖于英特尔总裁罗伯特·诺伊斯关于芯片制造商不应与自家客户抢市场的主张。因为早期诞生的微处理器芯片还比较粗糙,所以此时就产生了第二个浪潮,这些芯片被持续打磨成更优秀、更强大的产品。
第一个浪潮将 MITS 公司冲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第二个浪潮又将它冲了回来。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半导体厂家被满是硝烟的技术战和价格战冲得晕头转向。他们注意到自家客户的利润比自己的利润还多出一大截。比如说,从多伦多搬到硅谷的加拿大 Commodore 公司就在销售用德州仪器公司的芯片组装成的计算器,并靠着德州仪器公司这款装在塑料外壳中的芯片赚了大钱。
当时市场对计算器的需求量似乎是无限的,只要满足这一需求就可获得巨大利润。1972 年,德州仪器公司也加入了计算器制造的大军,其他半导体厂商也纷纷效仿。用半导体设计师查克·佩德尔的话说:“这些厂商一进来就把每个人撕成了碎片。”德州仪器公司对这一产业的进攻颇有你死我活的意味:它对市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直接将其他公司的价格拉了下来。
计算器体积变小了,但功能更强大了,价格急剧下降,利润也随之大幅减少。1974 年的经济衰退影响了很多公司,这一年对计算器工业来说不是一个好年景。据当时供职于摩托罗拉微处理器设计部门的佩德尔回忆:“那一年整个市场一片哀嚎。供应量开始赶上需求量,每个搞计算器生意的人都在那年赔了钱。”计算器从奢侈的消费品成了街边货。1974 年,一台家用计算器的平均售价是 26.25 美元,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是 150 美元。
MITS 公司就是当年受到重击的企业之一。1974 年 1 月,MITS 公司一台有 8 项功能的组装式计算器售价是 99.95 美元,而且这个价格已经是他们能提供的最低价了。而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同类型、已装配好的计算器的售价还不到 MITS 公司产品的一半。MITS 公司这种小公司撑不下去了。罗伯茨好多天彻夜不眠,想搞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半导体工业的另一项关键突破发生在 1974 年 4 月,英特尔 8008 处理器的后继机型在那时完成了研发。
英特尔确实将 8008 这一芯片打造成了计算机的大脑。不过,用萨尔斯伯格的话来说,8008 微处理器不过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是一个怪物”。它五脏俱全,但全是错位的。它处理起关键的操作既缓慢又含糊,你还得适应它那种别扭而累赘的编程和设计形式。
究竟 8008 芯片能否作为可行的商用计算机的大脑正常运作呢?这个问题就连英特尔的工程师也有争议。
电子学发烧友可没有耐心等着半导体工程师来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