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风暴前线 : 二战中的拉丁美洲-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3) 11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二战时期,对于战争双方而言,能否控制拉丁美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场战局的演变。同盟国和轴心国都不遗余力地想要控制拉美的海上航线和重要自然资源,并且力争影响这片大陆上民众的思想。两大阵营中的各方力量,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在拉美上演了一系列商业、文化、外交等层面的激烈对决:美英与德意政府间的对抗转化为大型跨国公司间的角力,美国政府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在拉美塑造自身形象,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与纳粹“阿博韦尔”间谍展开情报战……
作者依据历史文献以及对知情者的大量采访,展现了许多关于二战时期美洲大陆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墨西哥空军“阿兹特克之鹰”远赴亚洲参战,巴西境内发起的“橡胶之战”,美国为了进行人质交换,对拉美各国的大量日裔、德裔平民展开秘密抓捕和拘禁。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幸存者的个人回忆,通过回顾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展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残酷及复杂。

作者介绍

玛丽·乔·麦克科纳希(Mary Jo McConahay)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作为一名独立记者报道拉丁美洲事务。她游历过70个国家,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之前的作品包括《玛雅之路》《两个女战地记者》和《烈火中的友谊》等。

部分摘录:
外国公司与他们的墨西哥主人间不平等的关系始于1901年,这一年,加州的石油大亨爱德华·多希尼[4]在埃尔阿巴诺(El Ebano)钻出了他在墨西哥的第一口油井。埃尔阿巴诺是个铁路沿线的偏僻所在,位于坦皮科西南大约35英里处。多希尼早就在洛杉矶周围拥有众多高产油井,他从加州的项目以及那些有意愿将煤炭更换为石油的铁路商人手里筹集到资金后,便向南方进发了。他宣布会向任何能带他找到沥青坑的人支付五比索。那些总是向外冒着讨厌棕色泡泡的地方,常常会让牲畜徘徊不前并被困陷其中,不过对多希尼来说,这些沥青坑却是石油的标志。他写道:
我们发现了一个小的圆锥形山丘,那里不断有石油气泡涌出,看到此情景,我们立刻将当地可怕的天气——炎热、潮湿、连绵不绝的雨水……生长速度似乎与被砍伐速度一样快的茂密丛林——全都抛诸脑后了。
多希尼勘探到喷油井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世界。追寻飞来横财的人搭乘火车和轮船来到这里,其中既有从大公司带着计划和地图来的人,也有单枪匹马的盲目开采油井的人,曾经的石油开采地——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和东得克萨斯往往被他们丢在了身后。从英国还来了一位富有的企业家——威特曼·迪金森·皮尔森(Weetman Dickinson Pearson),身为一名苏格兰承包商,皮尔森因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第一座阿斯旺水坝,泰晤士河下的隧道,以及哈德逊河下的两条地铁隧道。
皮尔森在墨西哥的工程师,此时正修筑着横穿特万特佩克地峡[5]的铁路,他们告诉了他有关当地发现石油的情况。皮尔森的朋友,墨西哥总统波尔菲里奥·迪亚斯给予了这个苏格兰人在五个州的特许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防范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人垄断生产。1908年,皮尔森成立埃尔阿古里亚(El Aguila)公司,不久之后它成为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公司,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头十年进入尾声的时候,从埃尔阿巴诺南部至特万特佩克地峡,有超过155家独立企业,包括多希尼和皮尔森的公司、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得克萨斯州的海湾石油公司、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以及345个个体与合作团体在经营着采油场。
1910年爆发的墨西哥革命(Mexican Revolution)是20世纪第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自1876年上台主政以来,波尔菲里奥·迪亚斯兴建铁路,提振经济,但他这么做的代价却是从劳动者,尤其是土著居民手中夺走土地,再任由私营企业将其瓜分殆尽,这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只流向极少数人。对于看起来肆无忌惮的外国投资,譬如石油领域的投资,人们也怀着深深的怨恨情绪,因为它们并没有被用于改善民众的生活。
革命未曾中断石油生产,石油开采基本上都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离大多数战斗发生地很远。除此之外,外国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武装,不仅强大且装备精良,因而交战人员都不会冒险进入采油场的控制区域。
美国人、英国人、荷兰人以及部分法国人生活在舒适的飞地之中,而与此同时墨西哥的雇工却只能独自进食,住低劣甚至肮脏的房屋。这些外来者似乎一点儿都不关心生活在石油设施周围的当地农民的境遇。上述状况被一个年轻的骑兵军官注意到了,他曾经于20世纪20年代在坦皮科地区指挥过三年军队,他就是未来的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6]。坦皮科当地某个石油公司曾拒绝为它穿过一座村庄的水管加装水龙头,迫使居民们不得不继续艰苦跋涉至一条河边取水。作为巴结当地军官的常规动作,这家公司送了台崭新闪亮的帕卡德轿车给卡德纳斯,不过卡德纳斯没有接受,继续开他那辆破旧的哈德逊汽车。
卡德纳斯从未忘记过他所看见的情景。野蛮的公司武装——声名狼藉的“白卫兵”(guardias blancas),掌控着当地秩序。“在那些毗邻油田的村庄里,究竟有多少医院、学校、社会中心、卫生供水设施、运动场,乃至需要用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供给的电站被肆意浪费?”怀着只有亲眼见证过的人才拥有的权威,多年以后,他对整个国家这样发问道。
经历了革命的大混乱后——总计有350万人在1910年至1921年间丧命——墨西哥颁布了一部意义非凡的宪法[7],宪法保障各项社会权利,授权实施土地改革,并为工人落实劳资谈判的权利。这部法律文件著名的第27条向石油业做了带有根本性的暗示:政府会给予有限度的特许权,但从今往后,地底探得的一切东西,例如石油,以及金、银、铜,其所有权都归属国家。
国际石油公司对此的反应是满腹疑虑——他们认为,接受这种特许权便意味着地下物产只在有限的时期里归属他们了。石油公司的高管们似乎开始同意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提的名言:“恭顺的人会得到土地,但并非它的矿产权。”
石油公司及其政府不愿意向新法案低头,还有远超墨西哥一国的原因:他们担忧滚雪球般的效应会波及其在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的产业,墨西哥发生的事情必须被废止。
当革命老兵普鲁塔科·卡列斯[8]将军于1924年成为墨西哥总统后,他尝试落实宪法第27条,美国大使立即称呼其为“共产分子”(显然卡列斯不是,他是个墨索里尼的崇拜者,不过这无助于改善墨西哥作为美洲第一个允许设立苏联大使馆的国家而造成的外界观感)。石油公司力劝华盛顿废除武器销售的禁令,以便让卡列斯的敌人将他推翻。为了缓解紧张关系并达成妥协,美国总统柯立芝任命他在阿默斯特学院的同班同学——银行家德怀特·莫罗[9]为驻墨大使。这项任命将带来不错的进展。
德怀特·莫罗是个拥有贵族派头的摩根大通高管,一战期间他曾在法国担任约翰·潘兴[10]将军的首席文职助理。就在他抵达墨西哥首都后不久,莫罗将美国外交总部的名称由“美利坚大使馆”(American Embassy)更改为“合众国大使馆”(United States Embassy),就此化解了墨西哥人长久的积怨,因为他们认为“美利坚”(American)这个词同样属于拉美国家。
在摩根大通工作时,莫罗一直担任查尔斯·林德伯格[11]的金融顾问。林德伯格是首位驾机横越大西洋的人,莫罗此时便邀请他前往墨西哥进行友好访问。崇拜的人潮迎接着这位世界上最知名人士的到来,10万名墨西哥工人举行游行向其表示敬意。林德伯格这次访问也带来颇为浪漫的收获,他遇见了大使莫罗的女儿安妮,两人于1929年喜结连理。
在邻近墨西哥城的库埃纳瓦卡[12]——莫罗和妻子在这里建造了一栋周末度假屋——为了展现其对墨西哥文化的敬意,大使委托壁画家迭戈·里维拉[13]在曾经是赫尔南·科尔特斯[14]宅邸的一座离中央广场不远的宫殿内绘制一幅大型叙事壁画。此番委托最终呈现出的成品是这名艺术家生涯中最为宏伟的作品之一,一位革命者眼中关于西班牙征服的图像——身穿金属盔甲的西班牙入侵者骑着优良的战马与赤脚的土著战士作战。
早在罗斯福1933年施行“睦邻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以前的多年,德怀特·莫罗似乎就意识到了“大棒政策”的终结。自1823年以来,美国与其边界以南各国间的关系一直遵循着后世所谓的“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向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宣告了拉美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此后的一百年,华盛顿时常动用武力,打着为了美国商贸利益的幌子,将自身意志强加给拉美各国。与此相反,莫罗则代表着对话与合作。
莫罗同样预见到了二战时纳尔逊·洛克菲勒[15]的亲善大使计划——安排好莱坞明星和著名知识分子前往南美,展开一场同时面向南北各方的宣传攻势。莫罗邀请广受欢迎的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16]与他和总统卡列斯一起环游墨西哥,并将正面报道墨西哥及其总统的通讯发回美国。
1928年签署的“卡列斯—莫罗协定”(Calles-Morrow Agreement)有效缓解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协定为石油危机引入了某项保留条款,重新确认了1917年宪法颁布前外国公司在其土地上所享有的权益。协定声明未来的争议将交由墨西哥法院裁决。
但即便是德怀特·莫罗的外交表现也无法阻止石油工人日趋激进化。对于墨西哥的中产阶级来说,他们支持革命,是因为将革命视为令外国资本俯首听命的手段,如今他们却发现在1927年的协议中外国公司几乎毫发未损。即便如此,壳牌公司和标准石油公司依然在不停抱怨哪怕是对现状的极小改变。
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了备战开始寻找渠道储备石油。这便是卡德纳斯,20世纪墨西哥最伟大的总统所需要面对的局势。
卡德纳斯身材高大,拥有部分塔拉斯科印第安人血统,长着一双深黑色的眼睛。他誓言施行改革,并于1934年获胜当选,在漫长和血腥的革命中一再被承诺过的改革终于得到了落实的机会。身为米却肯[17]一个店铺老板的儿子,卡德纳斯在革命期间怀着非凡的本领和雄心,二十五岁即升迁至准将。他的国家计划包括扩充联邦政府,自由主义的社会事业,为服务公众利益而对自然资源实施管控的政策,其中许多内容与他北方的同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类似。卡德纳斯的确在推行自己版本的“罗斯福新政”(New Deal)。
这位新总统下定决心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他个人的清廉声誉给予了他道德上的权威。然而其改革也将在石油议题上把墨西哥引向与世界列强美国和英国正面冲突的境地。
石油工人引爆了这场冲突。在20世纪30年代前,墨西哥石油工业内部组织化的劳工力量相对薄弱。当面对工人罢工时,石油公司的典型做法就是威胁要切断生产和取消岗位,而政府方面也不情不愿地附和公司,因为担心生产停顿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会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的混乱。在墨西哥,炼油厂的雇员、工程师以及油田工人往往属于薪酬最好的员工,然而他们的报酬和那些从事相同工作的外国雇员之间的差距,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和尊严上的侮辱。
上述薪酬和待遇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全体墨西哥人对外国势力控制本国石油的怨恨:这些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正在不断地被消耗,而因之创造出的财富却流向了外国人的口袋。“那些将国家资源交予外国企业的政府和个人背叛了他们的祖国。”卡德纳斯在其最后岁月里曾如此写道。
1935年8月15日,1万名石油工人将19个不同的工会联合起来,他们全部加入了正快速壮大的执政党下属的劳工部门——墨西哥劳工联合会(Confederation of Mexican Workers),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他们还起草了行业内第一份劳资谈判合同,并于1936年将其递交给公司,工人们的抗争决心已定。
一些石油公司与他们的工人保持着友好关系,很快接受了这份合同,然而生产了大部分石油的17家欧美公司表示不同意,声言他们无法遵守合约。这些公司中就包括了石油巨头——皇家壳牌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依据1917年宪法成立的墨西哥仲裁调解委员会(The Mexican Board of Conciliation and Arbitration)负责处理这桩十分棘手的劳资纠纷,委员会撰写了一份2700页的报告,做出了有利于工会的判决。石油公司于是上诉至墨西哥最高法院。法院最终维持调解委员会的原判。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