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3) 109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作者介绍

王贞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曾任日本关西大学COE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访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访问教授,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贞平教授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唐代外交制度史、中日关系史等领域颇有造诣,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主要著作有《汉唐中日关系论》《唐代宾礼研究:亚洲视域中的外交信息传递》等。

部分摘录:
突厥对唐及其他割据势力立场的转变 618年以前,突厥的政策是煽动、支持反隋势力的活动,从中原的动荡和混乱中最大限度地坐收渔翁之利。突厥打着反隋的旗号,聚集了一批割据势力的首领,命他们向突厥称臣,并挑动他们互相厮杀。57618年以后,突厥在操纵这些附庸进攻唐朝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复兴隋皇室来遏制崛起的唐朝。制定这一新政策的关键人物是隋朝的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通过和亲在599年嫁给启民可汗。丈夫死后,她根据当地习俗改嫁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58义成公主是一位有杰出政治才能的女性,59曾在615年促成突厥解除雁门之围,帮隋炀帝脱险。60619年始毕可汗死后,她对突厥的决策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这一年,她派使者前去联络扣留了隋炀帝妻女萧皇后和南阳公主的割据势力首领窦建德,使者最终成功地将隋皇室成员迎回突厥。61这标志着突厥政治精英复隋政策的开端。突厥的目的当然不仅限于为隋皇室遗族提供保护,更重要的是,它要扶植一个以隋皇室成员为首的傀儡政权。突厥希望这个政权能聚集隋朝遗民,协调各地割据势力,对抗崛起中的唐朝。突厥立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置百官,居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62
但是,突厥改变立场奉行复隋政策,导致其与各割据势力首领的关系恶化。这些首领起兵反隋后,纷纷受封“可汗”,互不统属,仅向突厥称臣,其中一些人还自称“皇帝”。63他们虽然在削弱唐朝上和突厥目标一致,但不愿意支持杨政道,更不要说向他效忠。诸割据势力首领与他们的突厥宗主产生矛盾,不仅削弱了突厥阵营对唐作战的能力,还为唐贿赂突厥以扭转不利局面提供了可乘之机。刘武周反唐失败后被其突厥宗主处死就是一例。
619年闰二月,始毕可汗到达夏州。他给刘武周配备了五百名突厥骑兵,命其攻打太原。但始毕可汗在当月病死,义成公主随即开始实施她的复隋大计。在诸割据势力首领中,刘武周对这样的政策转变尤为不满。杨政道的傀儡政权在定襄,恰好处于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不过,即便与突厥的关系出现裂痕,刘武周还是着手执行攻打太原的计划。作战初期(阴历四月到六月),他仍能得到突厥的支持。他屯兵黄蛇岭(今山西榆次)时,手下仍有突厥士兵。64他率军攻占了太原东面和西南的几座城池,进而包围太原。阴历九月,太原沦陷。刘武周一鼓作气,又连下黄河以东数城。此时的形势十分严峻,刘武周有可能渡过黄河进逼长安。李渊为保都城,甚至一度打算放弃黄河以东所有失地,但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就在刘武周看似稳操胜券之际,他的攻势却突然崩溃。阴历十月,李世民率部渡过黄河,抢先一步阻止刘武周的军队继续西进。620年阴历四月,李世民追击并歼灭了因粮尽而退却的宋金刚。刘武周弃守太原,仅带着一百名骑兵逃回突厥牙帐。
史料对这一戏剧性变化的细节语焉不详。但有记载说,当李渊收复太原时,随行的不仅有自己的人马,还有两千名突厥骑兵。65这表明,在刘武周与唐军作战期间,突厥改变了立场。突厥先是为刘武周提供士兵和马匹,随后又放弃了他,最后站到了李世民一边。刘武周惨败的原因,似乎只可能是因为他和突厥宗主的关系破裂,以及唐与突厥达成了某种协议。刘武周及其手下大将宋金刚不久后便被突厥处死,这正是他与突厥关系破裂的明证。66至于唐与突厥达成的协议,从下述事实中可以略见端倪——唐军后来并未占据刘武周的旧地,而是把它拱手让给了突厥。67
刘武周的失败以及随后唐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他们无法继续担当攻唐主力。突厥只能亲自出兵攻打唐朝。至此,唐和突厥之间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双方进入公开对抗的新阶段。68突厥在620年制订的攻唐计划虽然夭折,但也能体现出这种新发展。
处罗可汗(619—620在位,系始毕可汗之弟)在听取了梁师都使者的建言后,确信有必要亲自率兵攻唐。梁师都是活跃在今内蒙古东北部的割据势力首领。他的使者劝处罗可汗说:“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师都甘从亡破,亦恐次及可汗。愿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师都请为乡导。”69
处罗可汗采纳了使者的建议,开始组织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突厥四名首领,将在梁师都、窦建德以及奚、霫(活跃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北)、契丹、靺鞨等的配合下,率本部骑兵从不同方向攻唐。这次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夺取并州,然后将杨政道的傀儡政权迁到那里,从而进一步落实复隋计划。行动的最终目标是攻下唐都长安。70但是,处罗可汗在620年阴历十一月突然“疽发死”,整个行动计划随之终止。突厥中有人怀疑是义成公主毒杀了处罗可汗,也有人认为元凶是唐使郑元璹,后者曾试图利诱处罗可汗放弃上述计划,但未成功。71
处罗可汗的暴死成为突厥对唐政策的分水岭。他的继任者不但放弃了复隋计划,还将入主中原的野心束之高阁。620年以后,尽管突厥仍然不断袭扰唐境,但其主要意图是向唐廷勒索钱财。突厥的政策转变,使唐廷可以成功地实行“贿和”之策。不仅如此,雁门长吏降唐之后,突厥开始丧失在河套以东的战略优势。雁门位于太原东北约一百八十公里处,曾是突厥南下的跳板。621年胡大恩投降唐廷,雁门随即成为拱卫太原的屏障以及唐和突厥之间的缓冲带,日后更成为唐军进攻突厥的前哨。两年之后的623年,马邑长吏也归顺唐廷。马邑是位于雁门西北的战略要地,曾是突厥南下的后勤基地。唐廷在控制了雁门和马邑之后,开始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取得主动。72
作为回应,颉利可汗于622年集结三路大军攻唐。他亲率十五万精锐骑兵,在阴历八月大败守卫雁门的唐军,接着又包围了唐朝的发迹地太原。同时,另外两支突厥军队分头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原州(今宁夏固原),长安告急。
唐廷在仓促应战的同时,派郑元璹向突厥求和。郑元璹是处理突厥事务的老手,曾五次出使突厥。当时他正在为母亲守孝,为完成任务,他提前结束了本为三年的孝期。郑元璹劝颉利说:“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73郑元璹的外交手腕和唐廷的钱财贿赂再次奏效,颉利同意撤军。
李世民对郑元璹的出使成果甚为满意。他致书郑元璹,称赞他有“和戎之功”。但是,靠每年向敌方提供大量贡物得来的和平难以持久。两年之后的624年,颉利可汗和他的侄子突利可汗再次引重兵来袭,兵锋直指距长安仅一百三十公里的豳州(今陕西彬州)。74一些唐廷官员建议迁都,他们认为首都应远离西北边地。在李世民的强烈反对下,迁都之议最后不了了之。75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扭转唐军的劣势绝非易事。唐军的兵力、装备均不如突厥,难以和敌军正面交锋。于是,李世民转而施展离间计,在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制造不和,以破坏他们的军事行动。
颉利和突利是叔侄,但二人由于突厥独特的继承制度一直心存隔阂。突利是始毕之子,但619年始毕死后,他的两个叔叔处罗和颉利(620—630在位)先后成为可汗,他却无缘汗位。76这样的继承制度使突厥统治精英彼此争权夺势,互相倾轧。唐廷因而锁定突利作为分化瓦解突厥阵营策略的首要目标。
李世民仅带一百名骑兵来到敌军阵前,他试图以双方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为由,说服颉利退兵。他说:“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何为背约深入吾地?”随后,李世民提出与颉利决斗。他对颉利说:“我,秦王也,故来一决。可汗若自来,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若欲兵马总来,我唯百骑相御耳。”李世民的惊人胆识使颉利不知该如何回应。他怀疑其中有诈,笑而不答,未敢轻举妄动。77李世民还派人给五年前曾与自己结为香火兄弟的突利传话,告诉他:“尔往与我盟,急难相救;尔今将兵来,何无香火之情也?”使者还提出让突利与李世民一决雌雄,但突利拒不回应。太宗为故意误导颉利,作势要跨过两军之间的堑壕。颉利听说李世民与突利是香火兄弟,又见李世民如此轻举妄动,开始怀疑李世民和侄子突利欲合谋加害自己。不久后,一位突厥信使给李世民传话,说他的主人没有恶意,要李世民不要越过堑壕。颉利命令部队后撤,并决定派突利与李世民讲和。突厥最终不战而退。78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