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单身社会-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3) 114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单身人士的未来
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道路,并展示了每个人如何从接受单身生活中受益(已婚人士同样适用)。
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们成长在一个能够包容他们婚姻状况的社会。社会已经进步了这么多,能够接受多元族群。我们就只差这一步,而我们也一定能够再多跨出这一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本书作者)

作者介绍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拥有咨询、公共政策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他获得了享有盛誉的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奖学金和富布赖特杰出学者奖。目前是希伯来大学公共政策和政府学院的教员,专攻少数民族、社会政策和单身研究。

部分摘录:
因纽特人流传着一则传奇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被家人留在村里的老太太。她的家人留给她几只昆虫,让她在寒冷的冬天果腹,不过老太太同情昆虫,她说:“你们是活生生的生物,我不该伤害你们。我宁愿自己先死。”
老太太温柔地看着这些昆虫时,一只狐狸走进她的小屋,转眼间就把老太太咬得皮开肉绽。不过令人惊讶的是,狐狸的攻击对她毫无杀伤力。相反地,她的老旧皮肤脱离身体,全新的年轻肌肤长了出来。显然,是昆虫把狐狸召唤过来。夏天来到,当老太太的家人回到村庄时,老太太已经不见了,她已经和昆虫一起在别处展开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是颂扬给予的力量及关怀他人的美德。不过,为什么主人公是一个老太太?而她又为什么被家人留下?我的意思是,故事主人公也可以是一位饥肠辘辘的小男孩,看到可以食用的昆虫,但决定不要杀生充饥,展现出同情心,并因此获得奖赏。我猜,这个故事的意义不仅止于此,听到故事是关于一位老太太时,我们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恐惧:孤单一人,独自老去。这位老太太虽然年迈,表面上弱不禁风,但她不仅发现度过寒冬的求生之道,还结交了同盟好友。独自一人让她开始与家人以外的周遭环境交流,当她的家人回来时,她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她搬到别处,在老年发现新生活,身旁有新朋友陪伴,内心仍保有怜悯之心。难怪这个故事在因纽特文化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讨论如何幸福地单身时,我将这一章挪到前头,因为人们结婚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理由并不是婚姻的正面吸引力。研究显示,更多人是因为担心孤独终老,害怕临死时无人在身旁,所以才踏入婚姻。人老了以后,在街道上步履蹒跚地缓慢行走,孤苦无依,甚至病痛缠身,没有人可以谈天;坐在公园长椅上撕面包屑喂鸽子,消磨一天又一天;夜晚回到老旧、狭窄的公寓,房间里塞满了连慈善义卖商店都不感兴趣的旧物;在单人床上独自入睡,想着如果生病或死去了都没有人注意到怎么办……这些景象令许多人心惊不已,因此千方百计要逃避这样的命运。找个人结婚成家看似是完美的解决方法:随时都有人陪伴在身旁,尤其是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想想就令人安慰、放心。
利用别人来缓和自己的恐惧,这听起来稍嫌自私,不过这的确是许多人结婚的一大原因。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7项全面而相互补充的研究,调查寂寞如何影响结婚动机。其结果显示有40%的受试者害怕没有长期伴侣,另有11%担心孤独终老。研究显示,这样的恐惧心理驱使受试者结婚,勉强接受在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如情商、智商或外表)较差的另一半。
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婚姻是否真的是排解孤单与提供陪伴的良方?如果那位老年的因纽特女士有伴侣,或与家人待在一起,那会发生什么事?她会比较快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本章会先说明老年人所面对的孤单挑战,然后讨论较好的应对方法。之后读者会发现,孤独感及相关负面影响其实与婚姻无关。事实上,婚姻可能并不是逃避老年孤单的好方法。已婚人士中感到孤单者之多令人惊讶,此外,长期单身人士通常较能适应老年独自生活。整理这些研究结果及我的访谈后,我将探讨老年单身人士如何能对生活感到更开心和满足。
老年人的孤独 现今老年人孤单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18年年初,英国首相决定指派一位大臣关注老年人孤独的问题。如第一章所述,世界各国人民的预期寿命逐渐增加,使独居人口的比例提升。随着预期寿命增加,人们独自生活的时间也延长了,不论原因是丧偶、离婚或从未结婚,皆导致有更多成年人士更长时间处于单身状态。
苏菲亚在博客中描述了自己离婚后学习与孤独共处的漫长过程。刚开始撰写博客时,她觉得非常孤独,毫无希望。不过随着时间过去,这些感觉转化为力量及勇气,而本章将密切观察她的转变过程。
苏菲亚66岁时开始经营博客,此时她离婚已有9年。她写道:“有好几个晚上,我躺在床上,用手臂环抱自己,只为了感受被触碰的感觉……即便只是抚摸自己的手臂、腿、身体。虽然这看似奇怪,但我受不了了——我渴望触摸。唯一一个碰触我的人就是我儿子,运气好的话,我每个月可以见到他一次,他会拥抱我一分钟,不过老实说这整个过程感觉很怪。到现在,我无法想象被亲吻、爱抚、和男人做爱是什么感觉,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好陌生。”
苏菲亚渴望爱人的触摸。情绪方面,她感到极为孤立。确实,老年人身上常见这些感觉,因为怕孤独,很多老年人会选择去养老院。如果另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行动不便,就更需要这类来自社会的照顾。
不过不论有无婚姻关系,人到老年都可能出现孤独感,孤独和自我认知最为相关。孤独的定义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在预期与实际之间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可能在于关系的数量或是关系亲密的程度。无论如何,寂寞是一种感觉,而非现实。这样一来,我们也必须区分“孤独感”与“社会孤立”。社会孤立指的是与他人缺乏互动的客观状态,而孤独是一种与孤立相关的主观感受,后者这种受到忽视的自我认知才是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
由于孤独是主观的感觉,因此解决方法有赖自我认知的扭转,而不在于已婚或未婚等客观情况。每个人的孤独感可能差异极大,和婚姻状态无关。已婚人士也可能社交孤立,缺乏与朋友或亲戚的互动,甚至与配偶情感疏离;而未婚人士可能与众多朋友及家人广泛互动,从中获得支持与关爱。
本章后面还会再谈到苏菲亚,观察她的经历,了解她是如何在单身状态中变得自信。她了解到,孤独是主观感受,并通过交往或婚姻关系以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人际互动需求。不过要了解苏菲亚的历程,我们必须先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婚姻能不能减轻老年的孤独感?如果可以,又是怎么减轻的?正是因为孤独是主观感受,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婚姻对孤独感的影响。这样的讨论能引导我们思考,有哪些婚姻以外的选项能达到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婚姻与老年孤独 婚姻制度的支持者主张,与伴侣或家人共同生活能避免感到孤独。不过如果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况,婚姻能否实际上降低孤独感,其实是个有待验证的问题。当然,婚姻快乐、家庭幸福,家人彼此相爱的益处我们都料想得到。问题是,将各式各样的人、各个年龄层及不同情境(包括离婚、分居或丧偶)都纳入考虑范围,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
婚姻是不是驱散孤寂的良方?我们将上述情况纳入考虑,并以图2来总结(之后会再讨论到比较复杂的情况)。这张图呈现了欧洲社会调查的孤独情况,研究对象遍及30个国家,跨越多个年龄层。分析结果颇令人惊讶。
这张图将人口分为两个族群:“曾经结婚”与“从未结婚”,前者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选择了结婚,当然其中也包括仍然维持婚姻关系者;后者则是从未结婚的人。Y轴数值代表受试者在调查前一周孤独感的程度。图中显示,婚姻降低孤独感的效果随着时间递减,到了78岁时,根据数据,从未结婚者的孤独感甚至还比较低。平均来说,过了这个年龄,选择结婚是弊大于利。
此外,提醒大家这个图并没有考虑到第一章说明过的选择效应,也就是比较快乐的人更容易进入婚姻。因此实际上,交叉年龄应该更低,从未结婚的好处会在更年轻的时候显现出来。换句话说,考虑到已婚者在婚前较为快乐,所以拿他们与从未结婚但快乐程度相当的人相比,可以预期婚姻缓解孤独的效果较弱(快乐感与孤独感有强烈的负相关,而快乐与不孤独在这个情境下是可以互相替换的概念)。
图2年龄与婚姻状态的孤独感关系曲线 资料来源:欧洲社会调查。
这样的结果令人惊讶,而背后的原因十分明显:离婚或丧偶的人孤独感居高不下。比起从未结婚或保持已婚状态的人,离婚及丧偶者更孤独,也更不快乐,这点之后会再详细讨论。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离婚及丧偶的概率会随着年龄提升。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把离婚及丧偶的人纳入讨论并不公平,因此认为图2的结果具误导之嫌。不过事实上,这样的比较是真正合理的做法。原因虽然很沉重,但十分简单明了,个人不论再怎么努力,任何婚姻到头来就只有这三种令人伤心的结果:丧偶、离婚、(自己)死亡。了解这一点是分析婚姻效益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毕竟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婚姻会如何收场,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会过得比别人更好,认为我们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过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个人的期望与婚姻真正的结果之间有任何关联。大家都希望能维持婚姻关系,并且永远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不过就定义上来说,结婚就代表加入离婚或丧偶的风险一族,而这一点是一定要纳入考虑的。
不过我还是不希望有人觉得这张图“掩饰”了部分情况。我们都真心想要知道这种奇特结果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后的章节我将分别讨论不同的婚姻状态,因为了解各类别的实际情况至关重要。
婚姻能缓解老年的孤独吗? 为了以更新的数据来更精确地检验前述结果,我会分别分析四种婚姻状态的孤独及快乐感,这四种婚姻状态包括已婚、从未结婚、丧偶、离婚/分居。我将各种干扰变量纳入分析,例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健康信仰、宗教信仰、社交活跃度、居住国家。我首先分析了65岁以上的情况,然后再针对75岁以上的年龄层进行敏感度分析。
分析这些资料时,我发现与已婚或从未结婚的族群相比,丧偶或离婚/分居者最不快乐,孤独程度也最高。排除掉与人同居的单身人士后,结果仍是如此。假如依孤独程度由0至10分打分,比起已婚男性,丧偶及离婚男性的孤独程度分别高了0.8分及0.5分,而从未结婚者高0.45分。女性方面,丧偶、离婚、从未结婚者的孤独程度分别比已婚人士高0.6分、0.4分、0.35分。快乐程度的差距也很类似:丧偶或离婚的族群最不快乐,比起已婚人士差了0.6分到0.8分(离婚女性最不快乐),而从未结婚者差了0.4分至0.5分。
毫无疑问,已婚人士是最快乐、最不孤独的族群,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不过我们要对这样的结果持保留态度,原因有二:首先,就像之前解释过的,已婚人士之所以更快乐,生活满意度更高,更不孤独,是因为他们在婚前就是如此。纵向研究显示,后来结婚的受试者一开始的快乐程度就比其他人高了约0.3分(最低为0分,满分为10分)。假如考虑到这点,那么婚姻对于提升老年人的快乐程度或降低孤独感(这两者高度相关)的帮助其实微乎其微。
其次,这项研究调查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不久之后出生的一代,而这项因素可能颇为重要。我们可以料想到,如今婚姻价值及持续时间下降,因此婚姻对于缓解老年人孤独感的帮助会比前几代更小。年青一代婚姻结束得更快,人们分手的频率更高。此外,年轻人之所以更频繁地分手,是因为他们分开后感到更自在,他们不缺朋友,也有越来越多同龄人拥有同样的经验。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做的一项调查,中老年离婚的人数正惊人蹿升。举例来说,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如今美国50岁以上的离婚率约为当时的两倍。这些最近离婚的人可以归到“曾经结婚”的类别,代表着拥有快乐结局的人数又变少了,使得婚姻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不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原因,必须承认的是,已婚及未婚者快乐程度的差距确实很小。你也许会问,已婚人士怎么会孤独呢?实际上已婚人士的确会感到孤独,年纪较大的人更是如此,此外,我的调查发现,感到孤独的频率随着年龄只升不降。在另一项研究中,我发现60岁已婚人士感到孤独的比例比30岁高出50%,到90岁时还会翻倍。49岁的丹在发表在网上的一篇文章中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我结婚了,不过我的婚姻缺乏热情,徒有表象,我只是勉强和对方在一起。但我害怕独自老去,我觉得进退两难,我该怎么办?”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