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复利信徒 : 一个职业投资人的思考札记-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年前 (2022-07-11) 124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的内容由网友提出的问题汇集而成,因此相当于是万千投资者关心和为之迷茫的问题大全;内容涵盖证券市场运行规律、投资理念和方法、家庭财务规划、价值投资的重点和难点、上市公司案例分析等领域。
本书特别适合于投资初入门者梳理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解答了广大股民初入投资市场时共性的疑问,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帮助投资者了解、运用财务和企业经营逻辑挖掘公司价值并评估风险与机会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介绍

李杰(微博ID:水晶苍蝇拍)
当过服务员,也做过IT职业经理人,自2009年后一直为职业投资人,现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股市进阶之道》《公司价值分析》作者。常年在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记录投资思考和市场观察,其中《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规划》《微博投资感悟系列》《聊聊投资这十年》等多篇文章浏览量近千万并被广泛转载。

部分摘录:
问题1:你现在主要收集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可靠、高效地收集信息?是否还是按照《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第253页的方法筛选股票?是否还需要用东方财富软件?我是用同花顺筛选的。最大的困难是筛选出了股票,建立了股票池,但按照你的分析框架收集信息成了最大的障碍,很多问题没有找到答案就不敢投。
《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中第253页的那一整节就是几种选股的实际应用场景。当然这部分偏技术层面,最重要的选股其实是思考社会进步的方向,是观察社会发展的脉络,是理解价值的规律和来源。这些看着虚,但在关键的时候是某个决策深层的信念支撑。我用的是东方财富的Choice版本,其实用的功能很少,一般是定期做一些数据统计(比如期间涨跌幅、估值等),然后就是查看个股的财务指标、研究报告、相关行业报告等。
你说的搜集信息的障碍,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以我个人经验来看,个股研究所涉及的信息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生意属性相关信息,就是《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的案例中第一页的“基本生意特征”表格。要填满这个表格,可以从其财务报表中的各个地方获得(书中已经列出了详细的指标)。
第二,案例中的“核心投资逻辑及业务分析”,这部分内容虽然很多,但分门别类后,里面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可以从研究报告里获得的。当然有些关键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自己查询核实,必要时需要与公司联系核实,如果有业内的朋友就更好了。其他的内容也类似,我基本都是从研究报告和年报中寻找初步答案,然后根据其中的疑点去继续核实(比如参加现场调研,请教这方面比较专业的朋友等)。
说实话,我个人的经验是,现在对公司分析的难点真不是没有信息,大多数数据在行业研报里都能查到,少部分不清晰的信息可以通过与公司直接交流查证(或证伪),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投资交流圈,或者专业知识互补的朋友圈,肯定会事半功倍。真正研究的痛点在于了解哪些信息是高价值的,知道如何把这些信息碎片整理成为价值要素,并且直接形成最终的投资决策,这些只能是自己的结论,就算朋友告诉你结论,买入和持有的信心还是要靠自己的研究来支撑。
当然这也与你选取的公司有关,有些公司业务太冷门或者技术层面太复杂,根本搞不清楚。有些公司上下游产业都很生僻,你无法从市场客户推敲其能力和真实性,连初步调研都很困难。对于这种公司我的态度是放弃,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要用在刀刃上。可以坦率地讲,至少我自己是没有任何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的,所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继续专注提升分析能力,这条路不会错,在这条路的进阶过程中感到困难和迷茫也很正常,投资经验需要时间和正反案例的积累,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问题2:心里有困惑,想请教你像我这种投资小白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学习价值投资(市场上的研报五花八门实在无从下手),我该从哪里收集那些对价值投资有帮助的信息,你能给我推荐一下吗?另外,国外推崇的价值投资(永远也不卖)在中国需要优化吗?毕竟中国股市牛短熊长是共识。
(1)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定义价值投资的,事实上大多数人说这个词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对我来说,价值投资就是企业内在价值、能力圈、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自控力这几个要素的综合运用。至于说你是集中持有还是分散持有,是买入10年不动还是择机而动,那些都是表面现象,没有什么标准,是上述5个要素不同组合下的外化表现而已。所以你如果就外在的表象去问的话,比如我该集中持有还是分散?该长期持有还是高估就卖出?不同的价值投资人可能回答完全不同,比如涅夫和费雪的回答就会很不一样,因为他们在能力圈上的不同会影响到投资体系和投资价值观的不同。所以价值投资没什么可优化的,它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了,需要优化的是我们自己对投资的理解。
(2)很多事情我们在问该不该的时候,首先应该问是不是。谁说国外推崇的价值投资就永远不卖了?至少巴菲特没这么说过,你具体去研究一下巴菲特的投资记录,确实有一些公司的股票持有超过10年,但也有大量的公司的股票是1年、2年甚至更短就卖了的,而且在一些牛市泡沫期他还大量减持股票变为持有现金。巴菲特的这种方法也只是其中一种路数而已,很多价值投资大师与其交易模式完全不同。但这些都是表象,背后其遵循的投资核心原则却是高度相同的那几个要素。
所以在中国市场也一样,要怎么做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要素。比如,你如果2009年就拿到了格力电器或者腾讯控股的股票,并且预期到了它们未来的发展,那需要动来动去吗?看起来好像完全不需要,一切波动都是过眼云烟。但前提是你能发现并且坚信这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意识到这个判断可能担负着较大的风险,那么根据市场极端状态来进行仓位的调整可能更合理——但因此你可能放跑10倍股。所以选择哪个,取决于你愿意放弃什么,总之是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3)信息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取,比如,花点钱购买东方财富的Choice终端,或者迈博汇金网大量的研报,一些投资平台也有个人投资者的各种信息汇总。关键是如何处理信息,处理信息需要在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分析的模板,把信息分门别类地归纳并且赋予相应的决策权重。这是一个很复杂、很有知识壁垒的工作,别试图抄近路,世界上最近的路就是最难的那条。比如你要学习投资,财务知识你得学,基本的会计语言你得懂。大多数人不是看这个问题有必要学,所以咬着牙去突破它,而是花十几年去琢磨怎么绕开这些麻烦的事情,那结果是什么不用多说了。
说实话,我觉得我的两本书(《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是个试金石,如果读完了还是觉得没有头绪,完全不入道,可能就说明确实没有投资天赋。这个也不必讳言,就像有人不擅长唱歌,有人不擅长写作或者运动一样,这是必然的,而且会是十分普遍的。我知道好几个朋友可是完全从零开始,但看完后3年进步神速的,这个差异是没办法的。
包括努力,其实努力也是一种能力,是高度的自律性。这个其实大多数人也是做不到的。说天赋可能很多人都不服气,但把这些崛起的投资人写过的东西、读过的书摆出来,估计大多数人就服气了。我的天赋可能还算过得去,但我算了一下过去10年我写过的投资思考和案例等加在一起,起码有几百万字,这还不算两本书的内容,我用废了的手写笔记本(用来抄写数字和基本逻辑归纳或者发散思考的)起码三本,读过的和投资沾边的书大概有一人高(这真的不算多,因为我喜欢反复读经典)。把这些摆出来,咱都不说天赋的事儿,有几个不服的?所以说,做梦很舒服,付诸行动很痛苦,但只做梦不行动,最终就只剩感叹了。
所以投资看似是选择决定命运,其实没有付出的努力,是不可能拥有正确选择的能力的。这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真相。
问题3:我已经跟水晶老师学习《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大概半年了,基本上可以单独完成案例的分析,但是有一个数据一直是我无法获取的:就是关于某个行业国内发展中的公司与该行业国外已经成熟的公司市场供需规模之间的对比,行业内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的市场规模,对于定量分析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案例分析中东方雨虹是国内做防水的,我怎么知道国外做防水的巨头是什么公司呢?这个数据我应该从哪个渠道才可以获取?
信息搜集的基本原则就是广撒网,你想获取任何信息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渠道:
(1)公司公开文件,其中招股说明书一般会详细介绍国内外竞争对手;
(2)研究报告,把券商的研究报告读几十个,只要不是太冷门的公司,关键的行业性数据是可以弄清楚的;
(3)公司调研、电话或者现场,直接提出还没有人关注的问题,经营细节方面的信息一般通过这种途径;
(4)朋友间的交流;
(5)网络搜集。
比如,你提到的东方雨虹,假设你在前四个方面都没有收获(其实在研究报告里就有介绍过),那么在百度搜索“国外防水行业巨头”,你就会发现“百年防水巨头的成长之路”等文章,介绍了典型海外防水行业巨头的发展路径,由此可以与东方雨虹正在做的事情做一个对比,看看方向是否正确。再比如,你输入“世界防水材料”,可以搜索到一篇“世界各国的防水材料分析”——里面不但有防水材料发展演变的技术性讲解,也提到一些著名公司的名字,由此你可以继续再以这些公司的名字作为关键词继续搜索。如果你愿意更换别的关键词,想必还会有新的发现。
你看,我根据你这个问题其实只花了不到10分钟时间已经搜到不少相关信息了,如果再给我1个小时,相信可以挖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总说,投资其实好多时候就是巧方法+笨功夫。巧方法就是方法论体系,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如何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搜集、去阅读、去了解。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没有研究团队为你服务,一切都是靠自己,所以绝对不能等、靠、要。也没有人给你下达研究任务,一切行动都是自己安排,所以更要鞭策自己。就我个人经验而言,研究上如果有空白,其实绝大多数还是我们自己研究态度的问题。
为什么不等到底部再买入呢
【2018年11月26日】我准备在近期分批买入并满仓,但很多目前关注的价值投资者(包括李老师、邱国鹭等)却是早已满仓,并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浮亏。以我的理解是股价早已脱离基本面,把时间拉长来看,目前的波动只是个小涟漪,进入牛市节奏后会迅速没过亏损。
近期也了解到政策底、估值底、盈利底的概念,这些底都是一个时间区域。当然不预测顶和底、模糊的正确是你一直强调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从大范围缩小到小一点的范围)选择一个赔率更大的时间点不是更好吗?是怕踏空吗?以及李老师对政策底、估值底、盈利底的看法?
对时机的利用当然是必要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波段特别大的市场里更是如此,之前我微博写过两个数据:标普500指数在1956年至2018年的62年间,跌幅超过20%的只有1974年的-26.6%、2002年的-23.4%和2008年-38.49%三次。A股上证从1990年成立至2018年的28年里,已经发生过4次,深综指从1996年成立至2018年的22年里已经发生过4次,其中年最大跌幅都达到60%。也就是说,在美股市场几十年一遇的大股灾,我们这里每过5年左右就差不多能碰上一次。
但即便在这样的市场里,以深综指为例,如果2003年起每次熊市最低点你都能把浮亏控制在20%以内,那么,哪怕到了牛市早早清仓了,不幸距离最高点踏空40%(指数踏空40%相当于踏空了个股50%~100%的涨幅),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是取得大约11倍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善于利用市场的周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都是凡人,没人能精确把握到底部这是其一。其二,市场是有多种可能性存在的,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可是你在投资决策的时候是要把多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的。你可以测量的是,现在非常低估,但可能性依然有:
(1)继续大跌直到历史极限,甚至突破极限;
(2)在当前低估区域会产生大反弹、大行情甚至是反转;
(3)市场上下持续震荡,但个股出现严重分化。
其实还可能有4、5、6,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市场到底怎么走呢?你是看到10月到现在下跌了,但之前你肯定吗?如果之前你肯定,那么现在请再预测一下后面的走势?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市场整体可能确实还不够便宜,但是某些公司由于基本面确实太优秀,增长已经追平了估值或者有一些估值溢价,若放在动态来看,依然非常有吸引力,那么这个时候是继续等市场全面跌透还是买入这个公司?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取决于你对这个公司的信心有多大,以及动态视角下这个公司具有多大程度的低估?
所以说,站在上帝视角里一切都是可以更好的。但是站在真实的世界里,明确的低估才是你能把握的。至于用多大仓位把握它是个艺术性问题,没有绝对。你怕波动,那就轻仓把握,你怕错失机会不太在乎一时波动那就重仓。但你一定不能跌了怕波动,涨了怕踏空,那样怎么做都是错的。其实很多问题,用普通人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就容易得出结论了。就像你说的,要是知道会有10月的大跌,我肯定空仓的。但问题就是“要是知道”这个前提存在吗?
至于政策底、市场底、业绩底等宽泛的概念,我觉得都缺乏准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可以作为宏观轮廓的不同角度模糊的感受,但不宜作为核心的判断依据。
公司的规模效应怎么识别
如何从财务上、业务上识别规模效应的出现节点?当然规模效应还应结合企业的经营阶段作为参考,已到天花板的企业规模效应并无太大意义。另外,规模效应似乎还与市场的空间、市场的可集中的特性以及企业本身的无形资产(比如,强客户黏性)有关系,在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存量、增量并存),如果具备可集中的特性,似乎企业更易产生规模效应。想法有点儿乱,麻烦老师帮忙理清上述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盈利出现明显超越营收规模的超额增长。也就是一个公司营收1亿元时净利润率1%,只有100万元,当公司营收10亿元时其净利润率可能达到4%,就是4000万元,从营收来看,规模只增长了10倍,但盈利却增长了40倍。
这背后的原因是,这种公司的经营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比如,先期投资建厂5000万元固定资产,若年产10个产品,每个产品收入1000万元,总收入1亿元,但每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是500万元,简化环境下计算毛利率是50%。如果需求景气,这个厂的产量实现满产的80个产品,即便每个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到700万元,其总收入也会提升到5.6亿元,而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却下降到了62万元左右,也就是毛利率提升到了91%。可见,不但规模提升能赚取更多的收入,更让单个产品的盈利能力出现暴增。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在汽车制造等重资产、固定成本高的行业见到。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了这种公司净利润率的高低(这与轻资产、低固定成本类公司截然不同)。所以行业一旦景气,就是规模×利润率提升的双击,一旦行业景气度下行就是双杀。
除此以外,能否规模化也与生意特性相关,行业壁垒过低(通常是同质化太严重、缺乏技术和资金壁垒、入市门槛过低)经常导致规模不经济,比如理发店,你开100个连锁理发店的成本未必就能低于一个个新开的小理发店,这种模式很难靠规模去清理市场,市场始终处于散乱状态,也就很少见到规模化的理发公司(为了维持庞大的理发师队伍说不定还得付出更高的成本,类似的还有保洁、美容行业等)。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规模化要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看。比如,标准化大生产是利于规模化的,但如果同质化太严重,壁垒太低又不利于规模向寡头聚集;具有地理运输限制的生意容易产生区域规模龙头(比如玻璃、石膏板等),但缺点是规模化的效率很低(需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收割)。
规模效应变动的节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景气度的波动,另一种是由于创新产品或者创新商业模式深刻改变传统市场格局(比如,互联网平台对保洁市场、自行车租赁市场等的改变,更早的比如苏宁对家电销售渠道的集中)。所以观察这类公司一方面是重点关注下游景气变化对固定资产周转率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观察其有无能力改变市场格局,大幅提升市场壁垒的模式创新。
投资指数基金到底能不能融资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