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年前 (2022-07-11) 113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中国已进入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二个一百年,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当在哪些方面发力?
作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这个判断的背后,是作者对当下中国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的认知。
中国如何继续后发优势?新工业革命,中国又应当如何参与并引领?如何理解双循环和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林毅夫教授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落脚,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金融如何推动增长、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发。
同时,他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理论,要有自己的理念解读和创新。因此,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作者从一直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出发,用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去解释中国的发展和增长动力,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

作者介绍

林毅夫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8年12月,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
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十一届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并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著有《从西潮到东风》《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等作品,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在“中国崩溃论”盛行的年代,作者曾于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中预测,中国经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在2015年超越美国,按市场汇率计算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前者已在2014年实现,后者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机构的共识。

部分摘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给贫穷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80%以上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1981年,84%的中国人生活水平在一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成功迈进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短短40年时间,中国就创造了一个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经济奇迹,证明贫穷不是命运,为世界上其他还深陷贫困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走向繁荣富裕带来了信心。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一点启示。
对广大贫穷国家来讲,如何摆脱贫困、实现自身发展是当务之急。贫穷国家大多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且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摆脱贫困就必须实现农业农村的改变。首先,要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化肥、良种等,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防止或减少因天有不测风云而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再次,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中国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改变了农村面貌,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最后,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良种培育,而良种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依靠市场力量很难实现有效供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农户难以解决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业灌溉条件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做好。摆脱贫困、实现发展需要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做起,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二点启示。
当然,要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单单靠发展农业是不够的,一定要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是农业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都不断下降的过程。贫穷国家要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就一定要推进工业化,把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现代化工业体系,并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1978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三点启示。
事实上,一些国家也都明白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一道理,但为什么鲜有国家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选错了参照系,将发达国家有什么、做什么作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参照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按照当时西方主流的结构主义理论,在资本极端短缺的条件下,以进口替代战略去发展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由于违反比较优势,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和扭曲的保护才能勉强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又按照当时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理念,试图以“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市场化、稳定化,建立起和发达国家一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忽视了政府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仅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崩溃了,新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这就导致一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
中国为什么成功了呢?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能够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条件以及要素禀赋条件决定的比较优势,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因势利导作用,把自己能做好的产业做大做强,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这是中国发展带来的第四点启示。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