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恰到好处的帮助-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年前 (2022-07-11) 114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你是否有过“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助人是人类极为基本的相处之道,尽管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对帮助关系中情绪层面的互动过程知之甚少。提到帮助时,求助者自觉“处于下风”,帮助者往往“自恃高明”,从而失去实现有效帮助的机会。在本书中,斯隆商学院沙因教授基于丈夫和妻子、医生和病人、咨询师和客户等许多类型的关系,对建立成功的、相互满意的帮助关系所需的条件和相关的心理因素进行了简明的分析,并给出了帮助的原则和技巧。这些原则和技巧不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个人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团队合作和组织领导。本书可以帮助你打造互相帮衬的氛围,从而建立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

作者介绍

埃德加·沙因
(Edgar H.Schein)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学士,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博士毕业后一直任职于斯隆管理学院。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惠普、壳牌等公司及众多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被评为世界百位颇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

部分摘录:
假使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都是用公平对等和礼尚往来这两项准则来衡量关系中的各方带给他人的价值,那么体现这种价值交换的社交货币是什么呢?是爱,是关注,是对他人的认可、接纳、赞赏和帮助。从广义上来说,帮助实际上是在社会成员中流通的最重要的货币之一——人们把提供帮助当作表达爱与关心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往往将日常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总会意识不到他人在提供帮助,就更谈不上去认可这种帮助了。只有在我们默认应该有的帮助缺位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又往往会对“责任人”产生负面情绪。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当他人求助时,我们要么是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要么是找出恰当的拒绝理由。同样地,如果一个人主动提供帮助,对方要么欣然接受,要么给出婉拒的理由。求助需要立即得到响应,帮助则值得真诚致谢。当我们给某人贴上“帮不上忙”的标签时,显然是在对其进行负面评价,这会影响其在社会群体中关乎个人可靠性的信誉。
我们通过自己的社会行为赋予自身及他人价值,价值的多寡取决于我们的底线与打算留多大的面子。何时应该给他人面子,何时要体现自身的价值要遵循不成文的经济性规则,规则会因文化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毫无疑问地表明了社会交往是一种经济现象。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日常用语中的“经济性”。例如,投入精力、付出情感、还人情、给予赞扬、自己埋单等涉及“付出”。同时,我们的日常用语里有一部分和“卖”这个概念相关,比如自贬身价、兜售观点、被出卖,以及略带讽刺地说出:“他今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毋庸置疑,买和卖总是相伴而生的。你会愿意为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有所投入,却不会为不靠谱的想法埋单。还有很多词语是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获得和给予以及持续跟踪这个互动的过程的。你会要求得到应得的报酬,否则就会感到被克扣了。你期待他人的礼貌回应,而当你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会觉得上当受骗了。即便交往中并未涉及金钱的往来,你也可以借力于他人来打听消息或者用其所长。关于社会交往的俗语比比皆是,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要生气,要报复”“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面对每天琐碎的人际交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贯穿其中的经济性,而且很多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当给乞讨者布施而他无动于衷时,我们便感觉自己被骗了或者是对方不懂感恩。此时,为了恢复社交平等感,我们要么会对自己或者同伴说“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就是大方”(意在从心理上给自己找回更多价值),要么会愤愤而谈,“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可怜虫”(贬低对方的价值)。如果不这样平衡一下,我们就会一直有些许的不适感——我们最不愿意丢面子,或者用更概括的说法:我们的自尊是建立在他人持续不断的认可的基础上的,是在交往中通过自身的价值被他人接纳与确认来获得的。认可的形式既可以表现为他人全神贯注的表情,也可以表现为点头示意这类肢体语言。
交往双方不断共同强化、互相认同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本质。我们平常所说的优雅的举止或者礼仪,实际上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要。如果我们身处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不清楚表达感谢的规则时,往往会产生紧张感。同样,当我们的文化规则被破坏且对方不致歉时,我们就会感到羞辱或者被冒犯。一个人如果总是故意不给别人留面子,咄咄逼人,那么大家就会认为他太霸道,从而不愿和他交往。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某人总是破坏社交规则,我们就会认定他患有“精神病”,希望将其监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无视社交规则,不能彼此赞赏,那么社会环境便会因充斥着个人主义至上、恶意竞争的行为而快速恶化,社会的焦虑感也会随之大幅提升。
要想更深地体会这些社交规则的强大作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社会学实验。下一次,当朋友或者伴侣给你讲述什么事情的时候,试着这样“锁定”你的行为——不要点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不超过10秒钟(甚至5秒钟),对方一定会问你是否有问题,是否不舒服,是否在听,或者用其他方式提醒你他受不了你的行为。这意味着你已经破坏了社交规则,此时你需要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是类似的道歉:“哦,抱歉,我走神儿了。”不论这是不是真实情况,依照社交规则你都需要有一个类似的符合情理的解释,而千万不能用“我对你说的一点都不感兴趣”这样的话来回应。
在人际交往中,当两个人对于情境的界定不同时,就会造成“鸡同鸭讲”,从而引发焦虑、紧张、愤怒、不适、尴尬、羞愧或者自责等情绪。这时无论做什么,其中一方甚至双方都会觉得现状对自己不公平——“我找咨询师是想让他帮助我解决问题,可是他一直在自说自话,我根本没有机会说出我的困惑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付了这么多钱是想获得一些建议,但是咨询师就只是听,然后把我的问题又抛给我,这能有什么用呢”。反之,当客户无视或者不愿意采纳咨询师的建议时,同样会引发咨询师的不快。只有当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能够看到分歧点并且及时地解释、道歉或者展现投桃报李的态度时,紧张的关系才会得到缓解。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