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生活在裂隙-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年前 (2022-07-11) 116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一艘船如果不扬帆,任何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信息碎片化、焦虑日常化时代的我们,如果不时常冷萃自我,梳理自知自洽的人生理性,没有坚韧从容的心,生活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生命变得不可承受之轻。
本书作者深爱哲学人文,基于她广泛的阅读与多元的经历,在历经波士顿漫长的冬日和太平洋两岸的喧嚣与静寂,逐渐生成自己的人世哲学。
在本书中,她试图撕破生活的表皮,让人看到更深的内底,并在这种看见中,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知、平稳的力量与活着的智慧。

作者介绍

立雯,八零后,生于江苏无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全奖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比较媒体硕士项目。毕业后旅居波士顿,从事过金融、市场、战略等工作,现任国际创新咨询公司frog全球市场总监。十余年来,以“异乡人”之眼,借商业之遇,观人世冷暖,察人性百态,一一诉诸文字。微博ID:@立雯。

部分摘录: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记得木心曾说过,政治是动物性的,艺术是植物性的。
我觉得很多事物都可以这样二分,比如——商业是动物性的,文学是植物性的;军事是动物性的,科学是植物性的……甚至,人也可以分成这两种。更动物性的人有极强的世俗欲望,精力旺盛,目标导向性强,精通权术,胆大冒险,野心勃勃,甚至藐视规则、伦理与道德。
2006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企业高管精神状况失常的比例要比普通人群高。
这个结论一点也不意外,商业本就是丛林环境,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往往是那些欲望与权谋更强、有胆量挑战规则甚至道德的人爬得更高。也正是基于对“人性本恶”的认识,西方政治体系充满对政客的各种制约。
《历史的教训》一书里就写道:“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总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一个人世俗成就越大,品行道德越完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时甚至是反面。
正如尼采所述:“人和树一样,他愈求升到高处和光明,他的根就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所以,世人对位高权重的人其实应更多审视,而非盲目崇拜。
更植物性的人包括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这个群体与动物性的人不同,他们与群体保持距离、冷眼旁观,他们往往会有更高层面精神上的追求(虽然世俗欲望也存在于他们内心),且可以通过自身才华来纾解欲望。精神追求至极,必然要和世俗物质发生冲突。这就如同僧人必须要出家,了断尘缘,才能一心钻研佛法。
历史上很多不朽的哲学家、画家,要么孤立遗世,要么生活潦倒——主动或被动之下。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
大多数人最初会在动物性与植物性之间徘徊。随着人生的丰富与选择的递进,一个人的人格渐渐出现明确的偏向。这往往是天性使然,不过在后天得到了确认。
一个时代下,最凤毛麟角、受世人瞩目的还是那些在动物性领域获得大成,进而又衍生出植物品性的人,比方说一些成功的华尔街金融家,他们通过对人性与商业的洞察,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理论,卡尔·伊坎、瑞·达利欧都归属此类。
对这些人而言,动物性似乎成了通往植物性的手段,但因为有了动物性的强化体验,他们的植物性呈现——对同代人而言——总是看似更刚毅、更可信。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