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史前人类简史 : 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1) 119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公元前20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顶峰——大气层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沙漠和冰川横亘在广阔的陆地上。人类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时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随后的一万五千年,全球骤然变暖,气候变迁带来农业、城镇和文明的兴起。新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人类的历史进程彻底转变了方向。
《史前人类简史》综合了考古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这一万五千年的人类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

作者介绍

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
英国雷丁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研究兴趣包括200万年前的智人起源、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如何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认知考古学的先驱之一,借由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智哲学领域的研究来阐释考古记录。代表作包括《心智的史前史》《思考中的觅食者:史前人类如何制定决策》《歌唱的尼安德特人:音乐、语言、心智和肢体的起源》《水、生命和文明:约旦河谷的气候、环境和社会变迁》《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等。

部分摘录:
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50000年左右,也可能是公元前100000年,但肯定不会更早。人类进化的历程要长得多——从生命起源开始至少已经过去了30亿年,距离我们的谱系与黑猩猩的谱系分开也已经过去了600万年。历史,即事件和知识的积累式发展,是晚近才出现且非常短暂的事。直到公元前20000年,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重要的事,人们只是继续作为狩猎采集者生活着,就像他们的祖先几百万年来所做的那样。他们生活在小型社群中,从不在某个定居点待很久。几处洞穴岩壁上出现了图画,一些颇为精致的狩猎武器被制造出来,但没有什么事件影响了未来历史的进程,造就了现代世界。
随后的1.5万年惊人地见证了农业、城镇和文明的起源。[1]到了公元前5000年,现代世界的基础已经奠定,此后的一切在重要性上都无法与之相比,无论是古典希腊、工业革命、原子时代抑或因特网。如果公元前50000年标志着历史的诞生,那么公元前20000—前5000年则是它崭露头角的时期。[2]
历史的开始需要人们具备现代心智,完全不同于任何人类祖先或生活在今天的任何物种的心智。这种心智似乎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在1996年出版的《心智的史前史》(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一书中,我已经讲述了心智的起源,或者说至少试图这样做了。[3]无论我提出的理论(多种专门化的智慧如何融为一体,形成“认知流动”的心智)完全正确、错误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它都无关我现在将要讲述的历史。读者所必须接受的仅仅是,50000年前进化出了一种特别有创造力的头脑。本书将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随后发生了什么?
上一次冰河期的顶峰发生在公元前20000年左右,称为“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4]在此之前,大地上人烟稀少,人类与不断恶化的气候进行斗争。地球公转轨道的细微变化导致巨型冰盖扩张到北美、北欧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5]地球被干旱吞没;海平面下降,露出了大片常为不毛之地的沿海平原。为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人类社群退至仍能找到柴火和食物的避难所。
公元前20000年之后不久,全球变暖再次开始。这个过程最初相当缓慢且不平稳——气温和降水出现了许多小起伏。到了公元前15000万年,大冰层开始融化;到了前12000年,气候开始波动,气温和降雨大幅上升,然后突然转回寒冷和干旱。公元前10000年之后不久,一波惊人的全球变暖为冰河期画上句号,进入了今天我们所处的全新世(Holocene)。正是在这全球变暖的1万年和紧随其后的余波中,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
到了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地的许多人已经以务农为生。新被驯化的动植物种类开始出现;农民们生活在永久性的乡村与城镇中,养活专职的工匠、祭司和首领。事实上,他们和今天的我们没有多少差异:历史的卢比孔河已经被跨越,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即使仍然作为狩猎采集者的人们,现在也以完全不同于末次冰盛期祖先的方式生活着。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将要探索此类发展是如何以及为何发生的——它们是否催生了农业或新型的狩猎和采集。这是一段全球历史,关于公元前20000—前5000年间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的故事。
这不是地球第一次经历全球变暖。地球每10万年都会重复一次冰河期结束再开始的起伏过程,我们的祖先和近亲——人类进化史上的直立人(Homo erectus)、海德堡人(H. heidelbergensis)和尼安德特人(H. neanderthalensis)——度过了相同的气候变化时期。[6]他们的反应也与一直所做的大致相同:人口经历了增长和下降,以便让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并调整了自己的工具。他们没有创造历史,而仅仅是不断地一遍遍适应和重新适应变化的世界。
这也不是最后一次。20世纪初,全球变暖再次开始,今天仍在快速发展。新型动植物正再次被创造出来,但这次是有意识地通过基因工程。与这些新的生命体类似,我们今天的全球变暖也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砍伐森林。[7]上述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对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自然本身的影响。[8]重新开始的全球变暖和转基因生物对我们的环境与社会的未来造成的影响还很不明朗。终有一天,我们未来的历史将被写下,取代今天我们苦苦做出的大量推测和预言。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讲述过去的历史。
生活在公元前20000年—前5000年间的人们没有留下书信和日记,用以描绘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制造和见证的事件。首先要有城镇、贸易和工匠,然后才可能出现文字。因此,探寻这段历史并不利用书面记录,而是检查人们留下的垃圾——这些人的名字和身份永远无从知晓。这一过程借助他们的石质工具、陶器、火炉、食物残渣、遗弃的定居点和其他许多考古研究对象,比如纪念碑、墓葬和岩画;利用关于过去环境变化的证据,如埋在古代沉积物中的花粉粒和甲虫翼。偶尔也会得到现代世界的一些帮助,因为我们携带的基因和所说的语言能告诉我们往昔的状况。
依赖此类证据的风险在于,由此得到的历史可能几乎完全变成人工制品目录、考古遗址概要或者一系列可疑的“文化”。[9]更加易懂而吸引人的历史应当提供关于人们生活的叙事,描绘往昔生活的经历,并认可人类活动是社会和经济变化的原因。[10]为了如此呈现历史,本书把一个现代人送到史前时代:他将目睹石质工具的加工,炉火的燃烧,以及定居点的建立;将领略冰河期的风光,并见证其改变。
我选择了一个名叫约翰·卢伯克(John Lubbock)的年轻人担当这项工作。他将依次造访各大洲,从西亚开始环球之旅: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东亚、南亚和非洲。他的旅行就像考古学家的发掘工作——目睹人类生活最私密的细节,但无法提出任何问题,自己的存在也完全不为人知。我将通过评论解释考古遗址是如何被发现、发掘和研究的,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农业、城镇和文明的诞生。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