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全本详解版《四书五经》(套装全六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1) 135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一、“四书五经”的地位高。“四书五经”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二、“四书五经”的影响力大。“四书五经”不仅是明清时代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目,在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而且也全方位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四书五经”蕴含的孔孟哲学理念和为人处世之道已深入人心,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语句已千古流传。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吾日三省吾身”,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的读者群广泛。“四书五经”的篇章频繁出现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上,可谓妇孺皆知;初中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背诵“四书五经”的诸多片段;很多学校也都展开诵读“四书五经”的活动。
每个书香门第必备的圣贤经典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名人推荐: 赵宋王朝的首任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四书五经’启迪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体悟感受,赋予炎黄子孙待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媒体推荐: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春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部分摘录:
大学导读 一生走了地球四圈,考察、研究了世界所有先进文明的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说:“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唤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中国有什么固有的知识呢?就人生对于国家的观念,中国古时有很好的政治哲学。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法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但这些知识宝贝被我们丢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说,“这些齐家、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功夫,中国人近几百年以来,都做不到”。中山先生接着列举了清末一些国人随地吐痰、任意放屁等恶习。从这些日常行为来培养国民的人格,提升整体的素质,也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工作。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朱熹将其重新编排和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详为解读,成为此后读书人必读书之一。《大学》开章名义提出大学之道是在于“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是为人生之根本道理、基本目标和基础的人格与做人的能力。接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进步之阶段,是为总纲之下的八条目。大事业是从对自我的要求做起的。我们看看美国富兰克林的《自传》,其中列有“修身”十三条,虽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做人做事之道,却是一致的。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