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小文艺口袋文库·知人系列(全7册)-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年前 (2022-07-11) 108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最天才又最具挑衅性的声音之一,有人称赞她是智者,有人谴责她是骗子。阿伦特也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女人,纽约著名传记作家安妮•海勒,用快节奏又全面的方式,描述了她内心矛盾的来源和她的最大成就,从混乱的童年,到她所谓“有意识的贱民”阶段——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不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不会为了赢得认可而“不惜一切代价”。本书是海德格尔《黑色笔记》(2014年)首次爆炸性出版后,他在笔记中大放的厥词,以及他和阿伦特复杂的情人关系,都在本书中做了更新,令读者对阿伦特的认知更多一层晕眩和唏嘘。
★ 大卫•林奇(David Lynch)没法轻易定义,其作品也是如此。他是备受推崇的流行文化偶像,电影工业的局外人。林奇的电影取材于他的潜意识,并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彼此矛盾的情绪在他的作品中结合在一起,融汇成似曾相识却又有如迷一般不可解的影像。丹尼斯•林提供了观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视角:经年累月的神秘与崇高之谜,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能量,美国观念以及善恶理论。本书的精神和它的主角是一以贯之的,给人暗示,而非提供明确答案,就像林奇本人所说,容许“做梦的空间”,呈现那些未知与不可知事物的魅力。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精于制造悬念,更擅长把控人心,这都与他的童年“创伤”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和影片里,他不愿臣服于理性,恐惧呈现于多个方位:害怕犯错,害怕被戏弄,害怕自己太过聪明,也害怕自己不够聪明。他的终极恐惧恰恰是,害怕自己投身电影是一个错误。这是一部简明易读,内容详实的传记。作者迈克尔•伍德赋予其标志性的机智和博雅的笔触,讲述了容易受惊的希区柯克如何成为一个大师,又如何将自己的恐惧晒出人类恐惧的底片。
★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一位严肃的诗人、侦探小说教父,也是一个死于贫困的醉鬼,是当时最成功又最臭名昭著的作家。他在四十岁时穷困潦倒,醉死在大街上。死前留下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伟大作品,从令人毛骨悚然的《告密的心》到第一部现代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再到标志性的现代诗歌的开山作《乌鸦》。本书作者保罗•柯林斯是当今最活跃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他笔下,这个神秘而矛盾的人物以一个天才的形象出现,被艺术抱负和不世之才驱策,又毁灭。柯林斯阐释了坡的巨大成功和最大的失败,甚至挖掘出坡用神秘的匿名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埃德加•爱伦•坡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发烧。这本书名带着“发烧”的传记,目光敏锐,富有同情心,构建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曾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的男人。
★ 梵高(Van Gough)的身上住着两个人:一个天赋异禀,细腻而优美;另一个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幸福仿佛受到诅咒,不幸总是如影相随。在经历一系列令人心碎的事件后,他的艺术创作却在最黑暗的星空中,亮起了最不朽的颜色。朱利安•贝尔的叙述另辟蹊径,以简明代入式的写法,进入这位伟大的画家兼社交另类的精神宇宙中,去魅的同时,也不失同情。贝尔称:“出于对这位伟大画家的热爱,以及对他在书信中所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口才的钦佩,我写了这本传记。”在贝尔看来,梵高不仅是一位艺术天才,还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奇迹。
★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被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和他的创作一样迷乱。赌博,猎艳,不停地画妻子的裸体、孩子的裸体和自己的裸体。弗洛伊德结了两次婚,留下数不清的孩子,也画过数不清的人,从密友兼竞争者弗朗西斯·培根,到超模凯特·莫斯,再到伊丽莎白二世。他有时要花费几年完成一张画,让模特坐上数不清的钟头。所有这些的意图永远只有一个:张大眼睛,揭露隐藏的性格。这是弗洛伊德的首部传记,充分展示了画家如何将创作和生活合为一体。作者菲比·霍班让传记成为解构艺术的一种方式——艺术的影响,以此展现弗洛伊德是如何在画布上打破真实的幻象,并重构他的真实。
★ 塞林格(J.D.Sallinger)至今被视作最具神话色彩的作家,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点燃了几代青年心中的叛逆和激情,成为青年文化经典。他同时也是《纽约客》的长期作者,另两部短篇小说集《弗兰妮和祖伊》和《抬高房梁,木匠们》,推出了当代文学中自省、健谈的新人物类型。他1953年的突然隐居同样具有爆炸性,贯彻隐居长达半个世纪,更成为人们牵肠挂肚的传奇。贝勒的探寻,从塞林格童年的公园大道出发,访遍他在曼哈顿的各个“神迹”,采访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游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直到他人生最后的避难所。大量调研的成果比之前那本公认的塞林格传记走得更远,更丰富。作者和传主出现的一丝时空折叠,也是基于两人同城的伟大主题。

作者介绍

★ 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作者阿伦特关于“平庸之恶”的洞察永不过时。这本传记,披露了阿伦特与其情人、老师海德格尔间不为人知的复杂恋情,也向我们展示,人如何在现代危机中,重拾正义、理性、德行和善意。 ★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双峰》《蓝丝绒》导演、电影大师林奇的传记。看“放飞自我”的斜杠青年究竟如何造就了“林奇主义”的电影风格。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电影里施展诡计、制造恐怖的希区柯克其实是个胆小鬼!这本书带你回到希区柯克的童年。希区柯克一生惊悚经典作《房客》《迷魂记》《惊魂记》《后窗》全剖析! ★ 爱伦•坡:影响了柯南·道尔、希区柯克、东野圭吾、江户川乱步创作的作家爱伦坡的传记。他是侦探小说鼻祖、恐怖小说大师,他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发烧! ★ 梵高:“被抛弃的梵高的一生”,艺术天才的不朽传奇。这部传记领你去同情并接近梵高的精神世界。该传记为意识流小说家、女权运动先驱伍尔夫后人所作,语言优美流畅。 ★ 卢西安·弗洛伊德: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在中文世界的首部传记。开创精神分析法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他爷爷。 ★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美国人精神偶像塞林格传记,点燃了几代青年心中的叛逆和激情!传记大量调研的成果,比之前公认的塞林格传记走得更远、更丰富!

部分摘录:
几十年来,每个1月19日的晚上,巴尔的摩一处墓地都会出现一位神秘的访客:身披黑衣,脸上罩着礼帽和围巾,站在标有“埃德加•爱伦•坡最初埋葬地”的石头前,为爱伦•坡生日祝酒,离开时留下一瓶白兰地和三支玫瑰。没人知道他是谁。这个传统在2009年终止了,据说这个“给坡敬酒的人”过世了。不过好奇的旁观者和记者们仍旧密切关注着那片墓地,每年仍有冒充者继续着这一致敬活动,而这些冒充者也经常发现有其他祝酒人已在当晚先于他们来过墓地。一切都很符合剧情,古墓、午夜、神秘访客、假身份,以及无法破解的谜。大家都认为,坡本人对此肯定乐见其盛吧。
但要真正理解坡——这位侦探小说之父、恐怖小说大师、批评家、小说家、诗人、悲情艺术家——你最好将视线从墓地的幢幢鬼影中移开,去关注一位《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的观察记录。在那里,而不是在久经风霜的墓碑间,才有这位精力充沛、勤奋工作的作家的真实生活。坡的声誉不仅来自于他的悲剧生涯,而是越乎其上:这是一位严谨的语言巨匠,他对艺术认知的全心奉献,经常被他生活中的各种戏剧性所遮蔽。
埃德加•爱伦•坡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必须为生存而苦拼的年代。祖父大卫•坡是独立战争中巴尔的摩的一位伟大爱国者。父亲与祖父同名,但他没有追随为其铺设的法律工作,而是投入了舞台事业。1806年,他娶了充满戏剧血液的伊丽莎•阿诺德为妻——一对英国演员的孩子,她九岁登台,十四岁随父母美国巡演时成了孤儿。伊丽莎凭其歌喉和舞蹈闻名远近,经常担任专门为美貌、磁性的年轻女演员量身定做的女主角,仅莎翁剧作里的角色就有朱丽叶、苔丝狄蒙娜、爱丽儿和考迪莉娅。一尊现存的浮雕小像显示,这是一个娇美的女子,披着一头长长的黑色卷发,神情困惑迷离,有位剧院资助人称赞她是“戏剧王冠上那颗闪耀的钻石”。
大卫在舞台上显然不如她,几乎没演过主角,只是在波士顿和纽约的剧院里卖力地跑些龙套,惊慌失措时甚至说不清台词,他演过的最大角色或许就是伊丽莎的丈夫。结婚时她十九岁,刚离异的她丝毫没耽误就组建了新家庭。他们的三个孩子在1807、1809和1810年相继出生:亨利、埃德加和罗莎莉。
舞台生活始终跌宕不定。就在埃德加1809年1月19日降生后的第二天晚上,大卫就回到了波士顿剧院的舞台。又仅仅过了三周,“坐完月子”的伊丽莎也重返舞台。这轮“为了坡夫人的收益”的演出,立即赢得了波士顿观众的支持。当时的剧院充斥着这样的演出文化——查阅波士顿的当月报纸,会发现同时有为了坡夫人、佩恩少爷、斯托克韦尔和巴纳德先生、巴恩斯夫妇,以及沃瑟尔小姐的生计而演出的系列——是艺术家们为生存打拼的常规模式的一份证明。
夫妻俩为不可或缺的金钱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埃德加。埃德加出生未满一个月,就和他哥哥亨利一起,被送到巴尔的摩由祖父母抚养。六个月后,他再次回到在纽约的父母身边,但这个新家并不幸福。曼哈顿的各家报纸都对吐字含糊又结巴的那位夫君不留情面:一个评论家蔑称大卫•坡长着“一张松饼脸”,并无情地给他起了个绰号“Dan Dilly”,因为他念错了一个叫“Dandoli”的角色名。随后的两年,大卫•坡不幸被批评者击倒,愚蠢地自暴自弃起来:他开始暴躁,酗酒,随后抛妻别子。没有缓解的迹象,也不可能有,不久便悄无声息地死掉了。
他丢下了刚出生的体弱多病的罗莎莉,那是她妈妈在弗吉尼亚的一连串走穴演出后生下的——而且不久坡夫人也病倒了。1811年11月,里士满一份当地报纸写道:“大家熟知的美丽女子,坡夫人,不幸重病在床,并(由于和丈夫闹分手)陷入困境。”一位访客回忆说,孩子们“瘦骨伶仃、面色苍白,哭闹不休”,一位老保姆正用鸦片酊剂和浸泡过杜松子酒的面包呵斥他们安静下来。不久,《里士满询问者报》上登载了又一则不详的慈善义演出公告:“坡夫人缠绵病榻,孩子们绕床而立,请求诸位援手,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次。”
公告一点不夸张。一个月后,大家就看到乐善好施的里士满富商约翰•爱伦和妻子弗朗西丝正在一位朋友的种植园里度圣诞假期,雪地里一摇一晃走在他们身边的,便是一脸困惑、新近由他们收养的小孤儿埃德加。
眼下,正如他一个姑姑写的那样,他是“真正的幸运之子”。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