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我想出门买早点,却骑了一辆单车回家-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年前 (2022-07-07) 102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吃面还是披萨?男人还是女人更擅长做决策?为何我们容易陷入决策瘫痪?怎样解决选择困难?为何做完决定我们又容易后悔?我想出门买早点,却骑了一辆单车回家?……
在职场与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做决定打交道,但做决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心理学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决定?
德国知名职场发展专家及战略咨询家约亨·马伊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职场和生活中人们做决定背后的原理,总结了必须避免的7大认知陷阱和6种思维惯性,提供了12条决策技巧和5项经验法则,准备了3个心理测试游戏,帮助你理清头绪,更高效地做出更好的决定。

作者介绍

约亨·马伊 德国畅销书作家、著名职场发展专家、社交媒体战略咨询家。
马伊曾是在德国《经济周刊》工作13年的资深编辑,后于2007年成立了被《时代周报》誉为职场类最成功的网站“职场圣经”,该网站如今每月有400万人次访问量。2018年,马伊被福布斯网站德语版评选为德语推特最有影响力的50名网络领袖之一。
目前,马伊已出版5部著作,共被翻译成11种语言,如《职场圣经》(Die Karriere-Bibel)、《我思,故我疯》(Ich denke, also spinn ich)、《办公室的日常圣经》(Die Buro-Alltags-Bibel)等。

部分摘录:
做决定为何那么难? 停!停下来。不要继续读了……但你还是做出了决定——你继续往下读了(我当然支持你这么做)。问题来了:为什么你偏偏做了这样的决定,以及,你为此决定花了多久时间?
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回答:这本书的开头或许引发了你的好奇心。也许这开头正中你下怀,就像人家说的:“这么做就对了!”或者你正站在一家书店门口,翻着这本书,想着要不要买……又是一个要做决定的时刻!
依我说,你其实早就已经做决定了。你的理性只是在合理化这一切,以便这个决定看上去不那么突然、任性或情绪化,而是看上去很聪明,有经过一番权衡。
你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常常这么做,尤其是当要做决定的时候。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先下意识做了个决定,再用理性的思维机器进行一番处理,使这个决定最后看上去逻辑清晰又聪明,好给我们自己、最好的朋友、另一半、同事或上司一个交代。
有时我们也会改变主意,尤其当我们意识到这个决定经不起大脑严密思维的检验的时候。于是,我们说决定A,但其实内心真正想要的是B。或者,有时我们走进一家店,却买下了跟一开始的计划完全不同的东西。此时的情况可能会是这样的:你的潜意识和理性思维还在努力争取如何更好地合理化这一切,但你人已经站在收银台前排队结账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需要做各种各样决定的时刻。有研究指出,我们每天大概要做两万种决定。这个数字可信与否不论,我们要做的决定的确是非常非常多的。你现在也许可以猜到,想要理性、有意识地做出每个决定,是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光是时间就不允许。所以,我们大部分的决定必然是非常快速做出的。
事实上,从起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更准确地说,是在之前。闹钟刚开始滴滴响,你的食指已经按到了“打盹儿模式”——一个明确的继续眯五分钟的决定。这个决定很好!有研究指出,这会让我们每天的清晨更好地开启。但这也意味着吃早餐的时间被压缩了。于是,第二杯咖啡你就不喝了。这又是一个决定。接着,你还要面对下一个、再下一个决定,接二连三地做决定。
一整天我们都在按照这个模式走。我们每天面临的决定和选项太多。幸好,大多数决定是下意识做出的,而且无关痛痒,不然我们可能要疯。尽管,有时候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决定也可以把我们搞疯。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遇到要做决定的时刻。有研究指出,60%的职场决定是有时间限制的。同事、上司或客户天生没耐性。他们期待迅速得到回馈——今天其实都晚了,最好是昨天就已经给他们了。人们或许会觉得,这种情况下做出错误决定的概率很高,潜在的(负面的)后果也更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一天,每一分钟,我们都在做决定。这看上去简单,但在心理学上,做决定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事实上,人类不仅是自封的万物之灵,同时也是自欺欺人、创造自己想要的现实的大师。尤其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意或者后悔自己做出的决定时,我们就会像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PippiLongstocking)中唱的那样:“我给自己创造这个世界,按照我想要的样子……”故事中讨人喜欢的小丫头这么唱是令人莞尔一笑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通常意味着(自我)失望、粉饰太平和自以为是。
对此,瑞典隆德大学的心理学家拉尔斯·霍尔(Lars Hall)和彼得·约翰逊(Petter Johansson)有个非常巧妙的实验,揭露了人们是如何自我欺骗的。
实验的问题是这样的:假设你可以从两个人中挑选伴侣,结果,你却没有挑中你本来中意的,你会察觉到吗?
“得了吧,这是什么蠢问题呀?!”你可能会这么想。你肯定会察觉出来的!心理学家霍尔和约翰逊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如此。让人无语的是,即便受测者察觉到这和他们从照片中挑选的伴侣非常不一样,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选择是完美的。甚至,他们开始在别人面前捍卫自己的伴侣。
其中一位受测者信誓旦旦地说,他喜欢戴耳环的女性。然而,候选人中只有一位女性戴耳环,而且还是被他否决的那一位。另一位受测者说,女性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然而,他最后选中的那张照片中的女性脸上一丝笑容都没有!
霍尔和约翰逊后来把这个现象命名为“选择盲目性”(choice blindness)。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察觉不到自己犯错了,就算我们察觉到了,我们也不愿承认错误,而是说服自己(和他人)这是对的。
现在,请你想一下:为什么现在这份工作你做了那么久?虽然这份工作可以让你赚钱,但其实你并不觉得幸福。
德国人出了名地喜欢分析一切,尤其是批判性地分析。本质上,人们都喜欢没有自相矛盾的世界。自相矛盾的情境令人不舒服,甚至难以承受。这在专业术语上叫“认知失调”。当有不可调和的感受、想法、意见、态度、愿望或意图时,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出来。所以,每当人们发觉另一个选项其实更好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失调感。
为了避免这样的认知失调,让世界重归和谐,我们煞费苦心,想出很多办法。其中最常见的是马上修正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样就能合理化已经做出的决定。
联邦德国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曾经有这样一句著名的俏皮话:“昨天我胡乱瞎说的,今天谁还在意?”今天说A,明天可以说B,就是这么简单。对于突然改变心意的原因,可能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又有什么解决办法是完美的呢?
不过,在政治圈或者在职场中,这样的操作有点危险。一个人如果经常“左”一下“右”一下,别人对他的信任感会大量流失。
除了上述这个简单的方法之外,还有第二个办法可以降低我们的失调感,那就是淡化或贬低事情的严重性。
我们常常能在烟民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关于经常抽烟带来的健康风险,他们常反击道:“生活本身就充满危险呀。说不定明天就让车给撞了!反正得癌症的概率也不至于像通常宣称的那么高,毕竟有很多烟民活到很老。再说了,联邦德国另一位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听说过吧?这个老烟枪抽烟几十载,最后也并不是因为肺癌走的!”你看到了,我们找到的借口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就是为了避免我们产生认知失调感,并说服自己,使我们的决定合理化。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