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被绑架的心灵-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年前 (2022-07-07) 10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是什么让著名作家华莱士深深地怀疑自己的才华,最终自杀?
芳华正茂的青春期女孩为何一次又一次挥刀自残?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理智被某些仿佛无法掌控的东西所绑架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两次担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的戴维·凯斯勒博士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讲述,揭示了人类精神痛苦的秘密,挖掘了导致一系列内心折磨的根源,这就是俘获机制。俘获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元素:注意窄化、行为失控、情绪失调。凯斯勒博士希望,能在人们产生毁灭性冲动前,让人们理解“俘获”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逃脱它的绑架。
●凯斯勒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很多时候,特定的地点、一段记忆或是某个人,都可能“俘获”我们的头脑,令我们行为脱轨,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这本书能够让你看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回理性状态,做出明智抉择。
[编辑推荐]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前局长、耶鲁大学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前院长戴维·凯斯勒博士重磅力作,揭秘人类精神痛苦的本质与根源!
●俘获理论三元素头一次提出,揭秘大脑与身体背道而驰的绝对悖论!
●理解心灵为何被绑架,才能让你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更多控制感!

作者介绍

戴维·凯斯勒(David A. Kessler)
●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阿默斯特学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医学院,曾两次担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FDA)局长。在任期间,凯斯勒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在药物认证、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都颁布并实行了全新的标准与规范。他坚持应将烟草作为一种成瘾物品加以监管,为日后FDA颁布严格的控烟条例奠定了基础。此外,凯斯勒还努力向公众宣传FDA的使命与职责,增强了FDA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卸任后,凯斯勒在1997年和2003年先后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院长。
●凯斯勒出版的著作有《意图的追问》(A Question of Intent)、《暴食的终结》(The End of Overeating)等作品。其中,《暴食的终结》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部分摘录:
可怕的主人
他死后,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留下了十几盏灯,这些灯统统都亮着。它们照在桌上,也照在未完成的手稿上。这些手稿整整齐齐地堆放着,手稿旁边是一封两页长的信。这就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上吊自杀的那个晚上的情形。
华莱士自杀身亡,时年46岁,这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他在当时的那一辈人中,被认为是最大胆、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他的小说《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 )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并被认为重新定义了美国后现代小说。放在华莱士办公桌上的手稿,虽因他深陷绝望而未能完成,但还是在他死后出版了。这本书名叫《苍白的国王》(The Pale King ),即便它零碎、不完整,但许多人都一致认为,这部小说中的某些部分,华莱士写得极为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即便华莱士遭受挫折,没能写完这本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杀前的那段时间,他的生活从未如此舒适。就在四年前,他结了婚,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优哉游哉地在一所大学里当老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非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有熟悉华莱士的人都不会惊讶于这一点:他迟早会自杀。当华莱士还处在青春期时,就一直受到困扰: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会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偶尔还会丧失自我意识。年纪轻轻却沉迷于酒精和大麻,以抑制不断出现的焦虑。华莱士以前就考虑过自杀,而且在他的小说里,他也描写过导致一个人掉进自杀深渊的那种心理状态。不过,他还是在尝试着拯救自己。上大学后,华莱士就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而且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保持这个习惯。华莱士离开这个世界时,他还是匿名戒酒会的会员,并于去世几年前就成功戒掉了酒精和大麻。尽管容易动怒,并且消极遁世,但华莱士依然勇敢地与自我毁灭的冲动斗争着,同时还求助于自己的人际圈,这包括他在匿名戒酒会认识的熟人、他那些乐于助人的学生以及他的作家朋友们。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人做了如此长期的抗争,他不仅想要活着,还想活得开心,最终却还是以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一个人那么有天赋,那么有名气,却依旧选择黯然退场、寂寞凋零?显然,华莱士很聪明,也很坚强,但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什么东西导致他最终自杀身亡。抑郁让华莱士陷入了沉重的不幸中,但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注意,“抑郁”只是个标签而已,它可用来描述一系列症状,但它本身并不是原因。
华莱士在孩提时就想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他在学生时代就梦想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作家后更是如此,并且他也渴望其他人能承认自己的才华。然而,只要他一有所成就,比如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得到了众口一词的赞扬,他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接着便陷入绝望。华莱士想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始终怀疑在自己的成功之路上,某些东西在挡道,比如他自身的虚伪。
那些与华莱士最亲近的人回忆说,这种内心冲突在他的童年时代就出现了。华莱士既向往伟大光荣,又觉得每项成就都是虚假的,这两种相反的驱力不断鞭策着华莱士深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他在短篇小说《美好的旧日霓虹》(Good Old Neon )中提到了这种心理,小说描写了一个人死后介绍自己自杀的情形:“你越是花时间耗精力,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想要魅力十足,你在内心里就越会感到自己没什么吸引力和魅力可言,并且还会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骗子。而你越感觉自己是个骗子,就越会在人前努力打造自己的崇高形象,同时彰显自己受人欢迎的程度,以免大家发现你其实空洞肤浅,一无是处。”
偶尔,华莱士也会花上双倍的时间来歪曲现实,以迎合他的恐惧,这让人想起他在小说里使用的元逻辑。“其实,很多批评者并不认为华莱士在整个人群智商的正态分布中处于低位,而是认为他这个人实际上更擅长装聪明,”小说家马克·科斯特洛(Mark Costello)这样向我谈起他的老友兼室友,“大卫一直让自己陷入悲观情绪的方式就是创造类似这样的故事,比如,他会说事实上他是一个假聪明。”
在《美好的旧日霓虹》里,华莱士第一次提到了“欺骗悖论”这个说法,之后他始终被这种“欺骗悖论”困扰着,找不到出路。作为一个成年人,华莱士总是保持着高度警觉,尤其是对花里胡哨的骗子做派,即使他很清楚人人都有这种做派,他也绝不容许这出现在自己身上。华莱士曾在一本书的页边空白处写道:“自大,这是成为超级明星的必要条件,也是超级明星都有的特质。”他无法摆脱这一想法,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华莱士遇到威胁自身信誉的东西时,这种念头就会让他陷入巨大的困扰之中。
而且糟糕的是,无论什么事,似乎都会威胁他的信誉。他人的褒奖,学业的成功,与某人的浪漫邂逅,或有人听了他的笑话哈哈大笑,这些于华莱士而言全都是地雷。一受这些事或人的刺激,华莱士立马就会产生一种被撕裂般的感受:一边是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一边是他自己真实的样子。往往在这样的时刻,华莱士的生活就会变成一场又一场的独角戏,而其他一切都会退居幕后。每当华莱士经历了这些事,这种感觉都会强烈地侵蚀他,并在他的脑海里推波助澜。
抑郁者会不断关注自己的消极念头、经历、记忆,以及自己遭受排斥时的所有感受。这也是一种逆向学习。 当一个人只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某些最消极的刺激因素时,心灵就会慢慢反噬它自己。华莱士的情况就是这样。虽然我们已不太可能得知他是如何以及通过多少种方式被自我怀疑所俘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华莱士一直被囚禁于自我毁灭的念头中。他知道这一点,却无力改变。华莱士在《美好的旧日霓虹》里写道:“内心里发生的事,迅若风雷,多如牛毛。所有的东西都搅和在一起,即便只是想在一个特定的瞬间勾勒出这件事最细微的一部分,对语言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