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社交恐惧症星人自救指南-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07) 116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指导读者认识“社恐”、缓解“社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作品。作者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社恐”的心理学机制和原理,使您能够正确认识“社恐”;同时作者介绍了一套摆脱“社恐”的自救方法,参考这些实用、易行的方法,您便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减轻甚至摆脱“社恐”,拥抱美好的生活。

作者介绍

赵宇乐,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于社交恐惧症咨询和心理个案的研究工作。在多年咨询工作中,积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对“社恐”患者的心理根源和自我调整有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并曾参与撰写《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与调治》等心理学专著。

部分摘录:
为何社交会成为一种难耐的折磨
社交是指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当下的社会,人人都无法离开社交,无论是上学、就业,还是交友、恋爱,伴随着日益快速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曾经的以年、月、日为单位,逐渐发展为以秒为单位。打开手机,1秒钟我们就可以收到数十条微信、短信留言;走进公司,我们需要与同事交流工作,向上司汇报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从我们清晨睁眼的那一刻开始,社交就已经拉开序幕。
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排斥社交。一些社交能力过硬的人,还热衷于社交活动,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全场的焦点,能够与其他人侃侃而谈,可以对爱人说出甜言蜜语,对同事细心关照……这样的人堪称“人生赢家”,既能维护好自己的家庭,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学业、事业。
但是,还有一类人,却似乎是这个“社交时代”的边缘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人一样,内心却对社交活动充满排斥,甚至恐惧。他们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也许,他们此时正面临着这样的社交痛苦。
所谓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中,属于恐惧症的范畴,是神经症的一种。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社交恐惧症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如果你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那么你应该很熟悉以下的情景。
张小川出生于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父亲酗酒,常常对他拳打脚踢;母亲也不愿意多管他,经常一个人在外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张小川性格胆小,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读书的时候他害怕老师在课堂提问,有事也不敢私下找老师沟通,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终于走出学校,张小川觉得自己可以躲开家庭的束缚,开始一段新生活,但是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环境,无法和上级领导和同事进行正常的工作沟通,害怕上班,害怕社交场合,经常一个人待着,除了自己的亲人,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张小川很压抑,他想改变自己的状态,但越是改变,生活越糟。他不断失去工作的机会,也从来不敢谈恋爱。一旦出现一个陌生人,他就会立刻心跳加速,面对公共场合甚至出现过眩晕的感觉。
每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具体情形不同,但是那种孤独的痛苦,都让人不寒而栗。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渴望和外界交流,可是因为极度恐惧,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开启健康的生活,这样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在外人看来,社交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但在社交恐惧症患者眼中,这却是难以忍耐的折磨。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在于“恐惧交流”。恐惧是人的天性。对于黑暗,对于未知的区域,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感到害怕,这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也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但是,如果恐惧超出合理范围,持续且过度,就会演变成恐惧症。
在某些人眼中,社交恐惧症只是性格使然,将其当作内向、害羞。但事实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性格特点。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和内向者不同,他们无法享受独处的乐趣,反而在内心极度渴望与人交往,渴望亲密的关系。但他们难以与其他人交流,内心的渴望与痛苦相互交织,造成了极度的反差。 轻者紧张害怕,不敢与人对视,无法轻松交流;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慌发抖、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比如案例中的张小川,就是这类人群的典型代表。
不同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具有不同的恐惧表现特征,主要分为脸红恐惧、视线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等几种类型。 有些人只有其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有些人则具有多种类型。
社交恐惧症的患病原因有很多种,心理学家经过归纳,得出“先天”与“后天”两类原因。先天是由于个人天生的基因,往往家族都存在患病史;后天原因主要是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法和个人心理方面的教育。
对于社交恐惧症来说,多数原因都是后天造成的。 例如,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受到过伤害,而家长、老师又没有积极地引导,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患有相关恐惧症的概率就会比较大。有心理机构做过调查,发现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有这种经历:小时候说错话,不被大人待见,或者在课堂上答不出问题而被老师、同学取笑,父母也没有及时引导,从此害怕与他人交流。在他们的心中,都隐藏着非常深的自卑感。
还有一类人也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那就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在心理学层面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完美主义者往往会将周遭的事物缺陷、不完美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在他们心里,同样有巨大的自卑与沮丧。这类人也许看起来很正常,甚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在心底同样排斥各种社交活动。
社交时代,人们都无法离开人际交往。所以,对于社交恐惧症,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必须找到产生的原因与解决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难耐的折磨,更好地迎接生活。
你身上有这些典型的“社恐”症状吗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疾病,因为恐惧是人类共有的情绪。即便再自信的人,也会对社交活动场合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尤其是轻度社交恐惧症,往往容易与性格内向混淆。所以,在治疗社交恐惧症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恐惧人人都有,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 以此作为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判断。否则,只是依靠一次社交行为来分析,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产生疑惑,反而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心理医学专业领域,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一般需要符合以下这些症状。
1.符合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
2.同时符合以下几类症状: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3)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5)对恐惧的情景和事物的回避行为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6)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
(7)导致个人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